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他所救的小孩是誰?難怪老師從不提他的名字
唯公忠厚質(zhì)直,根于天性,學問所到,誠實金石。自少至老,沉密謹慎......——《司馬溫公年譜序》
眾所周知,司馬光是我國歷史非常有名的人物,北宋年間,他與王安石在變法的“角逐”,也成了諸多史學家爭相議論的交點——純粹君子之爭,絕對不是為了一己私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仕途上的故事外,司馬光小時候砸缸的故事,也是后人津津樂道的事情,頻頻用來教育自家的孩子。說到了這里不免讓人很納悶,司馬光是砸缸的孩子,那被救的孩子是誰呢?
在歷史上,司馬光被屢次提及,被救的孩子為何老師不說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這其中的故事與原委。
司馬光砸缸
宋真宗天禧三年,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他的父親是馬池,曾經(jīng)擔任過光山縣令,“司馬光”的名字就是由此得來的。話說,司馬光從小就非常聰明,讀書時一學就會,是遠近聞名的神童。
根據(jù)史料的記載,司馬光七歲的時候,他的情商就與成人一般,別人家的孩子喜歡玩耍、和泥,司馬光卻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左氏春秋》里的故事。
有時候,即使是放學了,司馬光也會在家里閱讀,從此手里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如饑似渴的程度。據(jù)悉,當時司馬光對《左氏春秋》的熟練程度,甚至能夠全書背誦,足見其才華之高。
同時,關于7歲的司馬光,在史書上還記載著一個很出名的故事,這便是司馬光砸缸:“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北宋年間,有戶人家姓“上官”,與司馬光的家族算是好友,也算是一大戶人家。有一次,司馬光被家長帶著去上官府做客,家長們在堂前說話,孩子們則去后院玩耍。
玩耍間,一口大缸引起了孩童們的注意,孩子們便問這口大缸是干什么用的。上官家的小孩名叫上官尚光,他對著孩子們說,我的長輩對我說,這口大缸里面有寶貝,是用來鎮(zhèn)壓妖怪的。
小孩們聽了自然是不相信,上官尚光感到自己被“小瞧了”,便鼓起勇氣、爬到大缸上,想向小伙伴們證明里面的東西不凡。結(jié)果,因為缸口滿是青苔、濕滑,上官尚光直接掉到缸里的水中。
小孩子出了事情,自然是害怕的直接逃走了,亦或者是前去叫大人們來處理此事,也有的小孩被嚇哭了。不過,司馬光卻非常鎮(zhèn)定,他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
不久后大缸便被砸了一個大洞,水涌了出來,小孩上官尚光也得救了。當大人們匆忙趕到后,看見被嚇得形態(tài)各異的小孩,心中也明白了大概。
再看看鎮(zhèn)定自若的司馬光,家長們都投去了贊許的目光,滿滿都是羨慕“別人家孩子”的眼光。后來,司馬光砸缸的事情便流傳了下來。
至于那口大缸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其實古人為了放火,會在家中放一口大缸,出現(xiàn)火災的時候能夠用水滅火。
司馬光的仕途生涯
小時候,司馬光便展現(xiàn)出來了他的不凡,而他也不像“傷仲永”那樣悲哀,所以長大后的成就也不低。公元1038年,司馬光二十歲,他參加了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
一開始,司馬光一直在地方上為官,名聲非常的好。嘉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58年,司馬光遷開封府推官,賜五品服參知政事,正式進入了朝廷的中樞。
然而,北宋的朝廷卻非常昏庸,司馬光的忠貞與之格格不入、仕途也非常的坎坷。總的來說,司馬光一共輔佐了四位宋朝君主,但總是郁郁不得志。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的大作,可是也從另外一個方面反應了司馬光不被重視,否則的話,各種政務都會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又怎么會有時間編纂書籍呢!
當然,因為司馬光德高望重,在去世的時候被宋理宗納入“二十四功臣”中,畫像被放于昭勛閣。也因為《資治通鑒》的不凡之處,司馬光也為后人所知,成為了最偉大的史學家之一,在歷史上閃閃發(fā)光。
因無名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通過上面的描述不難發(fā)現(xiàn),“砸缸”之后,司馬光與上官尚光便開始了自己的人生路,司馬光在北宋朝堂燁燁生輝,那么上官尚光的人生有如何呢?根據(jù)一些資料的記載,大致有以下兩個版本:
其一,雙方的家族分別之后,上官尚光移居到了城西龍堤南坡,而為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他還在當?shù)亟ㄔ炝艘粋€亭子,名為“感恩亭”, 用來記載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能夠建造一座亭子,可見上官尚光的家世背景也不凡。據(jù)悉,在如今光山縣居住的上官姓氏家譜中,也有對于“司馬光砸缸”、“感恩亭”故事的相關記載。
同時,也為了紀念自己的先人,上官尚光的后人也將亭子的所在地改名為上官崗或尚光崗。當然,除了這些故事之外,上官尚光本人也就沒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了。
歷史都是用來書寫勝利者的,上官尚光寂寂無名自然不會被史書所記載,也自然不會被我們的老師提及。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上官尚光也曾位列朝堂,更甚至當過北宋的丞相。
或許是他在位的時間比較短吧,亦或者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為,在北宋的正史里面對他沒有記載,純粹只有一個人名罷了。時至今日,上官尚光也早已默默無聞,不被寫入教科書、不被老師提及,也在情理之中。
總的來說,雖然上官尚光與司馬光的人生有一定的交集,但前者就像流星一閃而逝,在歷史上并沒有留下太多的故事。司馬光則不同,他不僅留下了自己的故事,還留下了一本不朽的名著。
這也是為何司馬光能被后世人頻頻提及,而上官尚光則無人知曉,上官尚光因司馬光的存在而出名,也因砸缸的故事在歷史上遺留了痕跡,但這也僅僅是一個巧合,再也沒有了后續(xù)。
此事也說明了,沒有真材實料的人,必定會被后人所遺忘,成為他人的背景墻,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這也就解釋了為何老師總是在講司馬光砸缸、講司馬光,而不講被救之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