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自強不息 大地清華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時光流轉,清華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春風化雨,從這里走出的人才燦若星河。
清華大學的發展歷程,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她誕生于何時?熔鑄了怎樣的價值底色?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帶您走近百年清華,體味穿越時空的不凡氣度。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辛丑條約》,賠償白銀4.5億兩,史稱“庚子賠款”。之后,清政府利用美國“退還”的部分賠款,在北京設立游美學務處,負責選派游美學生和籌建游美肄業館。1911年,游美學務處遷入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游美肄業館更名為“清華學堂”,并于當年4月29日開學。
1925年,不再滿足于留美預備學校的清華,開啟了辦獨立大學之路,成立了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梁啟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等學者先后來校任教。
朱自清先生五十載的短暫人生中,近一半的時光在清華度過。抗戰爆發后,他隨學校南遷,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在艱苦環境中悉心培育人才。朱自清積極投身愛國運動,代表清華師生赴前線慰問抗日將士。盡管身患重病,他仍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囑咐家人拒領美援面粉。
從風云激蕩的五四運動、“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到創造戰時高等教育奇跡的西南聯大,再到解放戰爭時期,一代代清華人前赴后繼,尋求救國圖存之路,為保家衛國奉獻青春和生命,成為推動民族獨立解放的重要力量。
1960年,清華大學原子能科學實驗基地在昌平虎峪村開工,工程代號為200號。一群平均年齡僅為23歲半的清華師生走進這里,參加屏蔽試驗反應堆建設。從未見過反應堆的他們,從做“馬糞紙”工程模型開始,用幾十臺手搖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1964年,這支年輕的科研隊伍建成了我國第一座自行研究、設計、調試、運行的屏蔽試驗反應堆,用雙手“開創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
愛國奉獻,貫穿清華百年歲月。新中國成立后,清華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培育出一批批又紅又專的工程技術和尖端科技人才,推動國家發展。
實干興邦,行勝于言。新時代的清華人,在科研、抗疫、鄉村振興等一線接續奮斗,開拓進取,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我國高等教育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心懷“國之大者”,把握大勢,敢于擔當,善于作為,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
監制:劉剛
出品人:孫志平
制片人:樊華、張平鋒
統籌:韓珅、王志斌
編導:李俞輝
記者:李俞輝、王普
包裝:夏勇、劉萌萌(實習)
海報:楊震男(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