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也需要傻勁-成長視窗
董月霞是農村娃娃,家境貧窮,父母都不識字,但非常支持孩子讀書。
有一天,村里來了一位有知識、戴眼鏡的工程師,村民們都十分尊敬他,父母談起來近乎仰視,讓她記憶深刻。
她問老師:“怎么才能當工程師?”老師說:“成績能排前三名,就能考上大學,畢業就能當工程師。”
從小學到研究生,董月霞的學習成績就沒下過前三,數理化尤其好。她的想法很簡單:這樣,就能當工程師了!
別的同學總有很多不滿,抱怨經濟的拮據,抱怨學習的枯燥,但她總是自得其樂。
在黑龍江的鄉中學就讀時,董月霞每天來回要走上二十幾里路。天不亮就起床,揣著干糧,一路小跑到學校。放學了,她背著書包急匆匆回家,饑腸轆轆,看月亮掛在天上,會把它想象成最好吃的薄煎餅。
父母很是心疼,擔心孩子會累壞身體,她卻在學校的運動會上大出風頭,成為名副其實的長跑健將。
在學校寄宿之后,董月霞一天的生活費也不超過兩毛錢;早餐3分錢,午餐6分,晚餐3分。她每餐會買點米飯饅頭,就著自帶的一罐咸菜,吃得津津有味。那些吃著大魚大肉的同學,她不羨慕,也不逃避。
那時,她心無旁騖,只是一門心思學習,安之若素,成績好得讓人妒忌。
1986年考大學時,董月霞報考了大慶石油學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專業。當時,她對“勘探”、“地球物理”都沒有概念,覺得畢業后能當工程師,挺神氣的。
但一旦真正了解了這行,董月霞就深深愛上了這行,全心全意。
畢業后,董月霞主動來到河北的冀東油田從事石油勘探工作。一個女孩每天跟礦物質打交道,外人覺得不可思議,她樂在其中:“石油都埋在深深的地底下,我們要跨越幾千米的深度,用各種技術手段把它挖掘出來,很有意思,也非常具有挑戰性。”
從事這個行業的女性風毛麟角,每次同行會議交流,女代表人數微乎其微,而她的表現讓男人都不敢小覷。
當時的冀東油田小而暗淡,在渤海灣盆地的7個油田當中年產量最小,僅有40萬噸。尤其她剛來的那兩年,油田勘探舉步維艱,打一口井不出油,再打一口,還不出油。幾百萬上千萬的打井錢白白埋在地下,誰不心疼?
1995年底,開發評價冀東油田的可動用探明儲量僅為134萬噸,如果再找不到新的油藏,幾千名油田職工的生存堪憂。在冀東油田這個被長期看好的探區,為什么找了多年就是沒有大發現?事實與預想一再相悖,油層究竟在哪里?
董月霞時任勘探開發研究院勘探室主任,她把焦慮和猜測放在一邊,一門心思找油。為了鼓勵自己,她在辦公桌底下壓著馬克思的名言:“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當公司在老爺廟地區重做三維地震勘探之后,董月霞拿到了新的資料,立刻全身心投入。她每天在辦公室工作16小時,加班到凌晨兩三點,餓了就吃兩塊餅干。她甚至把宿舍搬到辦公室附近,雖然家就在幾公里之外,也沒空回家看看。她常常要到一線勘探,一去六七天,風塵仆仆廢寢忘食,同事們說她“太拼命”,她笑笑說:“搞勘探的,就是要走遍千山萬水、踏破千難萬險、理清千頭萬緒、想出千方百計!”
17口井下去,老爺廟地區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居然高達1360萬噸。這讓董月霞和同事們欣喜若狂。
不久,冀東油田又在灘海打下了第一口探井——老堡南1號井。當年9月29日,老堡南1號井出油,日產原油700立方米!此后,勘探工作加快步伐,驚喜不斷。
在最初“找不到油、簡直沒臉見人”的日子里,董月霞一直堅信南堡凹陷一定有油,甚至和別人打賭,年產量一定能上100萬噸!
她賭贏了,籌碼是一個讓世人震驚的10。2億噸南堡大油田,相當于大慶油田20年的產量,油層厚、品質好,是我國石油30多年來一次性規模儲量的最大發現。
董月霞現在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冀東油田公司總地質師,并被評為2008年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她說:“讀書時,我比較傻,除了學習,對別的東西都不敏感,拿到了所有的獎學金;畢業后,我一心一意工作,就想著找油。人要有一股傻勁,才能把事情辦好,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