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師生關系-成長
我現今住在英國愛丁堡,女兒在當地一所小學上六年級。一天放學,她對我講了一件事:上課時,一位老師講得實在太無聊,有個男生突然舉手,他大聲說道:“老師,你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老師。”老師氣得敲著桌子喊:“你怎么敢這樣說!你太淘氣了!”這位男生接著說:“可我是在說一個事實啊。”
我問女兒,老師把這事告訴校長了嗎?“當然去了,老師氣壞了,不過校長可沒處罰那男生。”女兒對我講起了《哈利·波特》,“哈利·波特也干過同樣的事呢,一天他們魔法學校來了個新老師,那位老師實在太差了,哈利·波特就惡搞了他一下,老師氣急敗壞地去告訴鄧布利多校長。你猜怎么著?校長送了哈利波特一塊餅干作為獎勵!”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就是愛丁堡人,畢業于愛丁堡大學,從愛大到女兒的小學步行只需10分鐘。雖然哈利·波特只是個魔法故事,但我卻從中感受到了某種傳承。
我對女兒說,我非常喜歡那個男孩。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我也算“閱師無數”,經歷的差老師可不少,但我都以打瞌睡、看武俠小說反抗,遇到嚴厲的差老師,只好規規矩矩坐著,思想飛到球場去。從來沒一個同學站起來說:“你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老師。”
通過對英國大學和小學的觀察,我發現他們對所謂的師道并不太在意。一群大學生在酒吧聚會,他們的教授晚到了,就只好到處去找板凳,沒有學生起身讓座,或主動幫他搬個凳子,而老師也不以為忤,站在一邊聽學生們神侃。如果誰給老師讓座,反倒會顯得怪異。上課討論問題時,學生們毫不客氣,常提出一些刁鉆的問題,問得老師直撓頭,他也從沒覺得因此失了面子。
每到學期結束,女兒都會帶回來老師的評語,老師會這樣寫給女兒:“我想想自己是多么幸運,能跟你一起度過這一年,看著你盛開,變得越來越出色,每個方面都做得那么好,你是個多么讓人難以置信的孩子,而且還給我這么多的幫助……”每次讀信,我都感動不已,常常發感慨,如果小時候老師這樣稱贊我,我愿意為她去死。
我問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妻子,老師說的是不是真心話,她回答:“當然是,他們跟學生的關系是平等的,我的教授就經常說,我得謝謝你們,有學生才有老師,如果沒有學生,我連工作的機會都沒有了。”
經常聽留學生說,英國的師生關系,看上去不像中國師生那般親熱,英國老師往往有事說事,談完就走,說話也客氣。有時師生一場,連老師是不是單身都不知道,因為那是人家的隱私。
我隨后零散查閱了一些西方教師守則,發現中西差異的確很大,其中有這樣的條文:“不得無故否定學生的獨到見解,不得故意壓制或歪曲學生進步的事實,記住學生姓名,不得當眾發火,少提批評性意見。”“不得以任何形式歧視學生,不得有意為難或貶低學生,不得在大庭廣眾下讓學生丟臉,不得與學生過分親熱或隨便,處理學生問題如有偏差應勇于承認錯誤,不得采用強制或暴力。”
從這些樸素、細化的準則可以看出,西方教師被要求的不是當圣人,而是當一個符合職業規范的公職人員。這個規范不是空談道德人格,而是根植于法律,其實也是對一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具有現實操作性。他們對師生關系的處理,體現出的是民主和平等的理念,尊重孩子的獨立思想和人格。
在我們國內,往往將教師推上道德神壇,其實我覺得現代社會應該做的是去圣化,讓老師變成正常人。中國社會不缺少道德精英,唯獨缺少契約精神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