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葬禮上為什么可以笑-視野
看過杰克遜悼念儀式的朋友不知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美國籃球明星魔術師約翰遜在致辭時談起了他和杰克遜交往中的一件趣事。那就是他和杰克遜兩千人坐在地毯上一起吃炸雞。約翰遜講起這件事時,站在他身后的湖人球星科比笑了起來,而臺下杰克遜的家人也笑了起來。
杰克遜悼念活動總體說其氣氛是哀而不傷,獻辭的嘉賓們常常讓觀眾發出笑聲,就如同波姬小絲引用的“微笑”歌詞一樣,“微笑,即使你心痛。(smile,thougbyourheartisaching。)”
在一種文化中,參加葬禮的上可以發出笑聲;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如果參加葬禮的人不表現的悲悲切切恐怕會被人們視為大逆不道。
10多年前,我第一次參加一個美國人舉行的葬禮,回來后寫了一篇文章“葬禮上的笑聲”。葬禮上致辭的人大多是回憶逝者生前的往事,其中都會有人講起逝者生前的一些趣事,而這些趣事往往會引發參加葬禮的人發出陣陣笑聲。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葬禮,聽到逝者的生前趣事也自然的同他人一起笑了起來,但笑到一半,突然把嘴閉上了,感覺到人家去世你還笑,這不是幸災樂禍嗎。我當時趕緊看逝者家屬的表情,結果發現他們也在笑。
葬禮上的哭和笑是鮮明的兩極反差,但為什么在美國人的葬禮上發出笑聲不會被人們視為對逝者的不尊呢?我向一些美國朋友詢問了個中的原因。他們告訴我,美國的文化本身很強調幽默。即使在葬禮上也會如此。人們講述逝者生前的趣事,能夠引起參加葬禮的人發出笑聲,這更讓人記住逝者生前的音容笑貌,留給人們更多對逝者美好的記憶。另一方面,斯人已逝,他能快快樂樂的進入天國,這不也是人們的期待和逝者本人的期望嗎?聽到這些,想想也有道理,也多少也有些理解了。
經歷了參加葬禮可以笑的這件事,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不過在參加完這個葬禮后,也感覺到心情不是那么壓抑,對參加葬禮也少了些恐懼感。不過話說回來,在葬禮上讓我笑,我總是還有些心理負擔。
人總會離開這個世界,葬禮是其家人、親朋好友和相關人士送別最后一程的時刻。人們寄托哀思、緬懷其留給世人的一切、祝愿其人士為安。我想這是所有參加葬禮的人的一個基本心情。但為什么同樣是葬禮,有的葬禮帶給人們的是沉重,有的葬禮成為吃喝的盛宴,有的葬禮留下的則是對逝者無限的思念和留戀。
其實現在有些葬禮已變形了,人們參加葬禮成了一種例行公事,場面大小甚至超越了對逝者思念的意義。這種葬禮比的是誰的場面大、誰的參加的人多、誰的豪華。最后還要看吃飯的桌子擺了多少,葬禮最后成了飯局。此時此刻,在大魚大肉面前,有多少人會分得清他們是來填肚皮呢還是來真正的悼念逝者。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真情,而真情是裝不出來的。我記得小時候聽到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家的兒子不是孝子,自己和媳婦每天大魚大肉,日子過得香噴噴,而對老母卻極無孝道,每天殘羹剩飯就把老母打發了。等到老母過世,這個兒子成了大孝子,在老母棺材前哭得昏天黑地。沒有眼淚,就把鼻涕往眼睛上抹。這個故事讓我記住了幾十年,也讓我感受到,其實在葬禮上人們的流淚并不一定發自內心,也許是一種表現方式吧。而且現在有的葬禮,干脆雇傭專業的“哭手”,大哭特哭,但真不知道,這種哭,是對逝者的懷念還是謀生的工具,對逝者家人而言,這種哭聲和“眼淚”到底是獻給誰的呢?
葬禮文化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也是每一個民族不能缺少的文化。不同民族所形成的葬禮文化沒有好壞之分、也無先進與落后的差異,它只是一種民俗學的反映。葬禮文化的核心是對逝者的追思和懷念。這在那一種文化中都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