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還用來思考嗎-人生
我記得下圍棋有個術語,叫作長考。
據(jù)說日本有個著名棋手長考達到16個小時,估計對手被他折磨暈菜了。當初,常昊奪取應氏杯最關鍵的一役是跟崔哲瀚,這盤棋雙方從早上一直激戰(zhàn)到晚上8點,崔哲瀚和常昊分別有三次和兩次的長考,每一次長考都給對方帶來麻煩,因為對方不知道對面這個棋手因為什么思考了這么久,然后會在哪里進攻得手。結果常昊執(zhí)白,以不計點取勝。常昊賽后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這是他職業(yè)生涯中長考用時用得最久的一次,每一次長考都是痛苦的,但又必須去做,要把可能發(fā)生的棋盤形勢都考慮到了才能下這步棋。現(xiàn)在社會信息泛濫,我們在接受信息時還有多少人去思考?比如,想想這個信息對不對,信息的背景是什么,有沒有可能是假的,即便是真的,應該怎么去應對。思考的背后一定是學習,是知識的反復積累。現(xiàn)在很多人將學習當成了負擔,好像不學習也沒耽誤工作。
前幾年我去日本,在東京坐地鐵。我的一個學生在東京已經(jīng)快十年了,他對我說,你上了電梯一定靠左站著,給旁邊跑上樓梯的人留空。我不解,后來上了電梯果然看見都是上歲數(shù)的人站在左邊,旁邊年輕的人都在跑著上樓梯。我問學生,為什么這么急匆匆的?學生說,沒時間這么從容走著上電梯,都忙著工作。我再問學生,那還有時間思考嗎?學生聞聽笑了半天,說,現(xiàn)在還思考什么,都忙著賺錢呢。歐洲杯比賽時,意大利隊的巴神在門前稍微猶豫了片刻,招來了很多諷刺,其中最多的就是說你在思考什么呢。思考似乎成了被一些人嘲笑的話題。曾經(jīng)做過一次社會調(diào)查:我們有多少時間留給了自己的思考?調(diào)查結果是,人們每天忙著上班,下班回到家就是做飯、管孩子,別說思考了,能夠探望父母的時間都很少。我詢問過,上班就不思考了嗎?回答更是簡單,上班還思考什么,給你的活兒都是具體的,你跟機器一樣干就是了。
日本核輻射后,鹽的銷路大增,這么多人相信吃鹽會防核輻射,就沒人思考一下,鹽有這么大作用嗎?那天,我一個朋友打電話,神秘兮兮地問我,是不是出事了?我想了半天回答,沒有啊。又有幾個朋友見我就問,你是不是出大事了?我忽然有些恐懼,事后才明白,因為我有次外出沒請假,領導批評了我。于是,這個批評就演變成我出大事了,有個朋友甚至問我是不是被雙規(guī)了,我險些暈過去。很多事情傳來傳去就走了樣,不斷演繹,成了一部暢銷小說。
我們經(jīng)常在工作中聽到這樣的詞句,大家拿不準主意時,領導者會一擺手說,就這么定了吧。不知道這里邊思考了沒有,還是全憑腦子一熱。更為諷刺的是,有時候會用占卜的方法決定怎么辦,干脆就不用思考了,并且還拿“文化”做掩護。比如這事做還是不做,或者說怎么做,也可能是幾億元的投資,也可能關乎一個人或者一個單位的命運,占卜能解決問題嗎?還把占卜當成一種文化去炫耀。做任何事都需要思考,當然思考的背后是調(diào)查和學習。一個做企業(yè)的老板朋友對我說,現(xiàn)在讓他全神貫注很難了,心里總是惶惶的,精神很難集中。我接觸幾個年輕文友,他們忐忑地說,能在幾分鐘想很多事情,大腦一活動,很多的新想法就產(chǎn)生了,但又都輕易地揮霍了。我也這樣,同事說我一拍腦袋一個主意,會給人家造成錯覺,就是即興的判斷或者是情緒化的決定。其實就是缺乏思考,不愛用腦子想事。我真擔心,有一天不用大腦了,誰說什么就是什么了,還思考干什么呢!說到底,文化是需要思考的,這個思考全憑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