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生活
我從九歲開始在禪宗寺院的廚房里生活,如果問我有何收獲,大概首先就是學會做素齋吧。禪宗長老培養小僧侶,不會不厭其煩地灌輸難懂的經典,而是將難懂的道理融匯在日常的細微小事中予以教育。例如將洗東西剩下的一點水隨手潑到院子里,要是被長老看見,就會大喝一聲:“混賬!不許糟蹋東西!”如果辯解說這是洗東西剩下的臟水,沒什么可珍惜的。長老便立即回擊道:“每一滴水對草木都是寶貴的,為什么想都不想就這么浪費?即使要潑掉,也該潑到需要水的樹根上。”這么一說,我便覺得很有道理。
寺里總有客人,每到傍晚,必備酒菜。長老直接吩咐菜品,我在廚房忙于準備。當時的寺院相當清貧,廚房里缺少食材,要利用有限的食材做飯。與其說是“做”,不如說是“榨”。
從缺食少料的廚房“榨”出菜肴來,這就是“精進”。當時不像現在這樣——商店里東西應有盡有,而是必須看土地辦事。正因為這樣,我認為精進料理(素菜)就是“吃土”,所謂吃時令蔬菜就是“吃土”。因為選取的都是地里剛剛長出來的蔬菜,精進料理也由此煥發出生命力。
烤慈姑是我當時擅長的手藝。慈姑一般是煮著吃,或者做拼盤,我則喜歡把洗干凈的慈姑放在鐵絲網上,然后架在炭爐上烤。整個兒烤,要有耐心,用文火慢慢地烤。剛剛還在泥土里的慈姑,不一會兒便出現條紋狀的裂紋,帶有獨特苦味的香氣,與升騰的煙霧一道,撲鼻而來。如果慈姑較大,我就用菜刀切成兩半,放在盤子里端出去。如果是小慈姑,則放兩個,邊上再放一小撮鹽。這是嗜酒的長老最喜歡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