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高山之巔,你只是一粒塵埃-人生
晚上和老朋友敘舊,談到我們初中時候班里的趣事。
我問她:你還記得嗎,有一次數學課,我褲子穿反了卻不自知,老師叫我在黑板上做題,很多同學都在下面指指點點地笑,連同老師發現后也沒控制住笑起來了?
她好一會兒才回我:有嗎?不記得了,我只記得老師就喜歡喊你上去做題啊。
明明下課后,她跑到我的座位上嘲笑了我好一會兒,怎么會忘記呢?于是我又找班里另一個同學,問他記不記得這件事,他也說不記得。
很多時候我們很在意自身,一點點的不好都會在心里留下很大的疙瘩,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總以為別人會怎樣想我們,其實別人根本沒有當作一回事。
我們不用活得那么累,因為并沒有那么多觀眾——除了暗戀你的人,并沒有誰總是關注你。
有個朋友非常喜歡發朋友圈,吃個飯看個劇逛個街都要發條動態昭告天下。我們從來不用和她聊天就知道她每天做了什么事,偶爾無聊時看看她的動態也很是有趣。
后來她突然不發了,一個星期沒見到她的動態我很是疑惑,便私聊她問了一句,原來是被別人的評論所傷。
朋友圈里有個人在下面給她評論,意思是她發得太頻繁了,看著有點煩,她立馬陷入難過之中:我從來沒有想到這一點,原來所有人都討厭我了,很多人沒說出來,也一定是這樣認為的。
有一個詞叫聚光燈效應,意思是,我們總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丑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后馬上就忘了。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聚光燈效應”只存在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
上學時,考試成績是外人評價我們的標準,考好了四處溜達不怕別人詢問;考得差了,待在房間里不出來,害怕別人詢問。
其實很多人的詢問只是隨口一提,并沒那么在意。成年人的生活里,糟心的事情太多,你的考試成績根本引起不了他的注意。
穿一件衣服明明很好看,只是最下面線開了,外出時時注意別人的眼光,生怕別人看見,其實根本沒人看,即使破了一個大洞,也會很平和地接受。
過多關注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會使我們把自己短暫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
幾乎所有人都在努力成為一個標準的人,一個被別人認同的人。他們保持健康的臉色和優雅的談吐,出門的時候穿上別人喜歡的衣服,掛上別人喜歡的微笑,戰戰兢兢地保持警惕,不肯表現真實的自己,以免顯得像個神經病。
這樣的“標準人”,其實只是為別人而活,殊不知,得到認同、丟了自己的同時,也被別人遺忘了。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讓觀眾在接下來的一分鐘內千萬不要想猴子,一分鐘后,讓剛才沒有想猴子的人舉手,發現只有幾個人舉手,幾乎所有人都想了猴子。
明明說好了不要去想,但還是忍不住想了,你的抗拒和排斥的念頭,就是你所關注的牽絆。大多數人都有個通病,因自我關注而生,一切從我出發,以自我為中心。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無所知。當你在一個枯井里的時候,你只能聽見自己的回音,你也只會去關注自己的回音,而當你站在高山之巔的時候,你發覺自己只是一粒塵埃,你根本想不起來關注自身。
當你偶爾地忘記自身時,你會發覺自己整個人都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