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日落云錦的優美文案
名人描寫日落的語段
落日 落日風輕云淡,陣陣寒風,奈何卻吹不開心中封印。
很想擺脫,許是太刻意了;許是宿命如此。
時間久了,也就不再有這種想法了。
生命總會有不同的形態,不會如雪原般保持恒古如一的圣潔,或婉約... 海天交接處,一輪半墜的落日悠悠晃晃地懸在海平面上,隨著那一浪浪翻涌的海潮浮沉著漂移蕩漾.今天的海濱夕陽,似乎一切的美好都駐足在這變幻的時間和空間里一如往昔... 清香的,也是寂靜和憂傷的,為你綻放一瞬間也好,音符如耳語般地輕輕幽浮著,那曾經讓我震撼無語的落日,曾經總是舞動在陽光下的身影從眼前一一閃過;那些曾經讓我心疼的惦念,以及所有以為并不重要的... 停留在這里,為的是守侯天邊的落日籠罩一切,直到再也看不見你的足跡,沉淪著,繼續掙扎都是無謂...落日逐漸降臨,地上的影, 心中的痛,我們的背,越拉越長,遙望彼岸,總覺得那么遙遠,不可琢磨. 思緒在不知不覺中沉入心里的大海,在落日迷醉的岸邊開始纏起,粉紅的暮靄倒映出你的身影,分明寫滿了愛,西天那一抹燃燒的是你牽不動的色彩,早已擰干的淚滴被你信手拈來,沁入心海,那長長的等待走不出你的祝福,走不出那一片心海... 還有一滴淚 ,那也是為你空等的一千個輪回,驀然回首中斬不斷的牽牽絆絆,你所有的驕傲只能在畫里飛.... 大漠的落日下 吹蕭的人是誰 任歲月剝去紅裝 無奈傷痕累累 荒涼的古堡中 誰在反彈著琵琶 只等我 來去匆匆 今生的相會 ...
寫一首自己喜歡的描繪自然景象的古詩詞
王維在《竹里館》一詩中這樣描寫他的內心體驗: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
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
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
《鹿柴》也是這樣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也善于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統一于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
請看他的山水小詩《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有一首描寫深秋景色的小詩,名為《山中》: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王維的五言律詩《山居秋暝》更是一首集詩畫樂于一體的佳作: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山水詩直到盛唐時代才蔚為大觀。
孟浩然與王維首開山水詩派,光被后代詩壇。
孟浩然比王維稍長,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
如《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第1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第2句】: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第3句】: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
【第4句】: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過故人莊》)
【第5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蘇軾《題西林壁》)
【第6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第7句】: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水
【第1句】: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第2句】: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第3句】: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蘇軾)
【第4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
【第5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酈道元《三峽》)
【第6句】: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吳均《與朱元思書》)“日映青丘島,塵起邯鄲陸。
江移林岸微,巖深煙岫復”(《循役朱方道路》)“山嶂遠重疊,竹樹近蒙籠。
開襟濯寒水,解帶臨清風”(《游沈道士館》)“長枝萌紫葉,清源泛綠苔。
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泛永康江》)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柳宗元:《江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王維:《鹿柴》)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關山月》)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李白:《獨坐敬亭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蒹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詠鵝》)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劉禹錫:《竹枝詞》)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楊萬里:《小池》)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山水詩是在表現山水之美,抒發觀賞山水時的心境、感受的詩歌。
山水詩標志著人與自然的進一步勾通與和諧,標志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產生。
《詩經》、《楚辭》中都有描寫山水的成份,尤其是《楚辭》中的某些篇章,不僅較細致的寫出了山水形貌,且具有意境。
但是這些也是如田園詩在《詩經》、《楚辭》的地位一樣——并非為表現山水之美而作,只是做為背景和比興的媒介。
山水風景詩是我國詩歌寶庫的珍品,呤誦這些詩篇,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國山河贊歌。
它們又是一幅幅優美的自然畫卷,使人們欣賞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情操。
山水詩實在是從南宋謝靈運開始的,南齊謝眺繼之,也稱“大小謝”。
山水田園詩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藝術技巧很高。
建安時期曹操所寫的《觀滄海》,開始以山水作為歌詠的主要對象,創作了中國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
如其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東臨礙石,以觀滄海。
水何潺潺,山島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詠志。
毛澤東的詞《浪淘沙·北戴河》所寫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所指就是這么一首。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大勝,于歸師四季經碣石,乘興登臨,即景抒情,寫下這首豪邁的詩章,詩篇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
全詩以滄海為中心,動靜結合,展現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偉氣勢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詩人浩大宏偉的胸襟和一統天下的壯志宏圖。
以后寫大海的詩,就很少能出其石者。
在魏晉以后,知識分子在黑暗的統治下隱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與超然物外的情趣。
中國的第一批山水詩人,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大小謝”。
謝靈運的名作《登池上樓》,寫景該劃細致,形貌逼真,借物起興,感懷喻志,它景為寫情,以官場失意的滿腹牢騷,寫傷看之情和隱逸之思,但在藝術上尚有繁復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
謝眺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寫于作者即將遠離故鄉京邑(今南京)的前夕。
它通過故鄉美好景色的描寫,表現依戀難舍之情。
詩人筆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構成完整的畫面,詩中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以觀察事物細致入微,運用語言精密,描繪景物真切生動,成為傳世名句。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展現了鳥語花香、春色鬧人的美麗圖景。
這些作品體現了我國早期山水詩的特點。
唐代是我國山水發展熟的時期。
統一、強大、繁榮的石唐帝國,曾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期,為詩人提供了長期漫游祖國山河的條件。
盛唐社會的朝氣蓬勃、奮發向上、氣概豪邁、充滿理想的時代精神,也使詩人的胸襟、氣象、境界較前人大為開闊,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詩的特點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尋生活的情趣,描繪自然美和隱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當然,他們又不是真隱士,又有時流露出的愿望,吟詠出慷慨雄渾之音。
如孟浩然的七言詩《夜舊鹿門山歌》: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秀才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此詩為孟浩然四十歲時赴長安術仕不遂,漫游吳越,數年后返鄉,決心隱居,絕意仕進。
這首詩就是一時期的作品。
這首詩從時間來看,由渡頭日落到鹿門月照,由昏暗到光明;從行來看,由喧鬧的渡頭到寂寥的輕松,脫離煩囂的塵世,來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歸鹿門。
暗示兩條不同的道路,兩種不同的歸宿。
后四句描寫鹿門山清幽寂靜的境界,似乎“別有天地非人間”,而詩人清高超脫,怕然自得的隱士形象也十分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
王維既善于作詩又精于書畫,其作品大都以寫意為主,力求神似,被譽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
代表作是《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舊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事雖寫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靜景色,但詩人卻將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語于詩中。
詩人用富聲、光、色、態的語言,點染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給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靈的藝術美感。
如山水畫賞心悅目,清秀新麗,使人怡然自適。
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江漢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群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詩從大處落筆,著墨極濃,卻雄奇清麗。
以漢江雄壯闊的景色為背景,將潔瀚的水勢,蒼茫的山色,構成一幅渾然一體、意象飄逸的水墨圖。
中唐居易的山水詩與他的新樂府詩不同,而接近山水詩派,但更為明快、恬適。
如《憶江南》(其一):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月出江花紅似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又如《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兩篇作品都描繪得色彩濃艷,景色瑰麗,富有情味。
它在藝術上用經過提煉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語,以貼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畫面中飽含著對山河的珍愛。
韋應物、柳宗元的山水詩,在孟王詩派的支流,他們的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釣圖,又是比興寄托的自我人格的寫照。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笠翁,獨釣寒江雪。
四句詩如一幅畫,有遠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既有層次,又有中心。
廣闊遼遠,安謐冷寂,天地間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籠罩,飛鳥絕跡,渺無人跡,構成獨特的意境。
詩人以漁翁自喻,身處逆境,不向惡勢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賞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
山水詩派的詩,大都長于情韻。
李白擅長各種詩體的題材,他不以山水詩著稱,但他的山水詩孝超越前人,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他的山水詩與孟王詩派長于情韻不同,而充分體現盛唐的時代精神,以浪漫主義情調、豪邁的氣勢、飄逸奔放的風格,瑰麗的語言,描繪祖國山河的雄奇壯麗。
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滿追求個性解放的熱情。
《蜀道難》一詩氣勢磅礴,想象豐富,隨著反復吟嘆的主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展開奇麗驚險的山川畫卷,雄建筆力蘊含著征服自然艱險的信念。
他的山水風景詩,意境恢宏,構思神奇。
如《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膽的夸張,奇特的想象,構成雄偉觀,那驚詫贊嘆之情躍然紙上。
又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山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人描寫大山雄奇的對峙,長江激流奔騰,它充滿巨大的生命力,沖決一切阻遏前進的障礙。
青山、白帆、紅日襯映,江山多嬌,引人神往。
《早發白帝城》寫三峽行舟如行動飛鳥、猿聲、山影、大江一瀉千里,寄寓了作者豪邁和歡快的心情。
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擬人化,如《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又如:《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
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愿乘冷風去,直出浮云間。
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處復更還。
李白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詩,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祖國河山的贊歌,表現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
后人如蘇軾等吟詠山水雖也受李白的影響,但始終達不到他那樣的氣勢和神韻。
杜甫也是描繪山水風景的圣手。
他青年時代的《望岳》共三首,以詠東岳泰山的這一首最具藝術魅力,為千古傳誦: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首聯寫遠望之景。
“岱宗”是泰山的尊稱,作者設問: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然后回答:從齊到魯都可以望見它的顏色。
“走了”即“未盡”。
次聯寫近望之勢。
“造化”指大自然,“鐘”是集的意思,這一聯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
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陽早晚,一個“割”字寫出泰山莽蒼蒼地矗立的高大形象。
三聯是細望之景。
仔細一看,山中層云疊起,使人的心胸為之激蕩,鳥兒飛歸山林,越飛越小,使人望穿雙眼也望不到底。
末聯寫極望之情。
登泰山頂峰極目遠望,其他的一些山都顯得那樣小。
景象極為壯觀,又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發人深省,展示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胸襟和抱負。
他還有許多登臨、憑吊、紀行詩,都不乏點染山河的名句。
平常風景一經他妙手點染,便風采生動。
如風景小詩《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繪聲繪色,動靜結合,明麗喜人,對仗工整、功力深厚。
晚唐詩人的山水風景詩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邁,也不似杜甫的沉郁。
杜牧、李商隱,濕庭筠都有寫景名篇,以杜牧的絕句最為清秀,流傳最廣,如其《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灑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詩,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寫出了江南春景的美麗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在贊美中,又浮起對歷史的感慨,《山行》則寫出迷人的秋景: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做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這幅動人的山林秋景圖,寫了山路、人家、白云、紅葉,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主題在第四句:夕陽晚照、層林如染、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火紅、還艷麗。
寫得情韻悠揚,余味無窮。
唐朝的山水詩題是歷代以來藝術成就最高的。
這其中不僅僅是于唐朝的國力興盛,詩人們能夠覽遍祖國廣大河山寫下優美壯麗的山水詩,還因為這一時期的人才輩出,但是,山水詩的發展是沒有年代所限的。
從總體看,宋代山水詩的數量質量不及唐代,宋詞以山水為主要題材的更少。
但是也產生了一批描寫山水風光的名詩。
北宋王安石、蘇軾,南宋陸游、楊萬里、范成大的山水風景詩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并各具特色。
王安石的詩喜歡用前人的詩句,但經他點化,常能構造出新鮮的意境。
他晚年在隱居生活中寫了不少的山水小詩。
如《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寫晚年罷官,臨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見所感。
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思鄉之情、王安石的詩,學杜甫的克扣錘煉,而并不沉郁蒼涼;學王維的詩情畫意又充滿對生活的熱愛。
他還善于在小詩中發揮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高層中。
蘇軾的詩詞風格,有李白的飄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蒼勁,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麗之下,“出新意于當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他的山水詩以明麗的形象,濃郁的抒情、清新而獨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見長,尤以小詩最精彩。
如他詠西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時,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下湖比西子,淡 濃扶總相宜。
這首詩并沒有筆墨直接具體地描繪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斂滟”“空濛”兩個特征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贊嘆,然后把西湖與西施媲美,欣賞和肯定西湖:下施所共同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那種本色美,詩人在詩中努力創造的是意境美。
他的《六日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雨景:黑云翻墨未遮斷,白云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云天。
小詩對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詩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來的烏云,烏云襲不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見青山俏影:把雨點比喻珍珠紛紛跳入船艙,繪聲繪色,是急雨:一陣急風卷地而起,吹散烏云,雨過天晴,望湖樓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開闊如天。
詩人在酒醉之后,以矯健的輕捷的筆觸,描繪了西湖風雨突變的大自然美景。
曾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描繪了君山與洞庭的優美景色:滿川風雨獨憑欄,縮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云山堆里看青山。
詩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水的鋒巒雙作湘妃頭上的十二發鬟,富有情韻: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觀。
劉禹錫的《望洞庭》詩云:“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詩云:“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
黃庭堅化用劉、雍兩人詩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峽是天下奇景,歷代頗多吟詠。
陸游六十八歲時吟詠三峽風光有七絕組詩九首。
下面是最具欣賞力的《三峽歌》: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云暮雨渾虛語,一夜鳴啼明月中。
上兩句心青山入云,飛舟彩翠從開而降,滿空飛舞,景象宏麗。
李白寫三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句傳誦千古。
陸游化用欞白詩句,天衣無逢。
他把這一特色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兩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罷了。
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意味深長。
楊萬里的詩被稱為“齋誠體”,寫山水風光,觀察細致,描繪深動,立意新,有現實感。
如七律《過楊子江》:天將天塹護吳天,不數淆函百二關。
萬里銀河瀉瓊海,一雙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寒北閑。
多謝江神風色好,滄波千頃片時間。
全詩前二聯詠下江天險的壯闊景象,后二聯寫當時江北淪陷,國運危急的形勢,感慨深遠,寄諷喻于筆墨之間,委婉傳神,寄寓憂國的深情。
于謙的《上太行》是一首寫景記行的小詩:西風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躥又上太行山。
這首七絕以簡淡的筆觸,勾勒出西風落日的深秋,詩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
觸景興懷,孤鳥知還,顧盼自身,感修中采,下不直寫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是粗筆勾劃,力求意態自然。
清代再現了詩詞創作新的繁榮,產生了各種題材和風格的大量作品。
其中倡“神韻”說的王士禎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詩為宗,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
其《直州絕句》二首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曉上江樓最上層,去帆婀娜意難 。
白沙亭下湖千尺,直送離心到林陵。
江岸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后,半江紅樹賣鱸魚。
這類風景絕句,直承王、孟派清遠、閑淡的境界。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絕句《北固山看大江》則可上比唐人雄奇風韻:孤城鐵甕四山圍,絕頂商秋坐落暉。
眼前長江趨大海,青天卻是向西飛。
在民族頻臨危亡的關頭,近代詩人描寫山水的記行詩,恢復了悲壯蒼涼之聲,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壯志。
如譚嗣同七絕《潼關》: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來,山入潼關不解平。
開篇氣勢不凡:潼關雄居高山,馬蹄聲隨風飄散,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還嫌來縛,進入潼關后所有的山巒都突兀高峻。
詩人寓情于景,表現了奔瀉千里的雄心和高山一樣奇拔的斗志。
陳去病七律《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松泛海》,寫于1908年,詩人借東坡詞起韻,寫萬里海空壯觀的景象。
末聯借滿腔忠憤的伍子胥化為江濤的典故,抒發了“素車白馬”的為國難而斗爭的精神:艙樓高唱大江東,萬里蒼茫一覽空。
海上波濤回蕩極,眼前洲諸有無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灸風翻水泛紅。
惟有蛋濤若銀練,素車白馬戰秋風。
毛澤東筆下的山水,則另是一種境界。
他的作品賦予了山水和記游詩詞以嶄新的風格,如《十六字令·山》三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臣瀾。
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賴似在其間。
這是1934年至1935年間詩人描寫行軍途中所 的群山形勢險峻。
他不同于古人的寄情山水,不是唱祖國壯麗山河的贊歌,也不是描繪山水優美的畫卷,而是描繪山容,抒發豪情,展現革命隊伍萬馬奔騰、倒海翻江若擎天之柱的戰斗,寫得氣勢磅礴,意象非凡。
山水田園是自古以來文人吟詠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詩經》和漢樂府中都有吟詠山水田園的詩篇。
唐、宋則將山水田園詩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牛郎織女的原版故事是怎樣的
牛郎織女是我國最有名的一個民間傳說,是我國人民最的關于星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誰最先說出來的,什么時候開始在民間流傳——這兩個問題不曉得已經有人考證出來沒有。
南北朝時代寫成的《荊楚歲時記》里有這么一段:“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織杼役,織成云錦天衣。
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
嫁后遂廢織纴。
天帝怒,責令歸河東。
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
” 關于織女,古書里還有幾處提到她。
《后漢書·天文志》:“織女,天子真女。
”《史記》:“三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
”天河就是我們在夜里看到的那條橫貫天空的光帶;我國古人也把它叫做“銀漢”、“星河”、“天杭”、“銀潢”、“明河”、“高寒”等等。
現在天文學家叫它“銀河”。
織女星在銀河的東邊,它的西名是Vega。
從前我國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現在全世界的天文學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個“星座”。
織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銀河里有五個幾乎一樣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狀,那五個星屬天鵝座。
銀河的西邊稍為南一點有三個星排得很近,中間那個比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牽牛星,我國古稱“河鼓”、“何鼓”、“黃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鷹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
神話里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鵝在銀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
這是多么美麗的一幅圖畫。
宋代詞人秦觀也被牛郎織女這個悲里帶歡、歡里帶悲的故事激動了文思;他把這可歌可泣的故事的意境用長短句很巧妙地表達出來。
“鵲橋仙”是詞里很美麗的一首。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前我國許多人相信牛郎和織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會一次。
那一夜,婦女們都穿針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織女星。
這個故事也常被用作戲劇的資料,京劇、話劇和各地的地方戲里多半有“牛郎織女”這出戲。
在戲劇里,牛郎是一個農村里放牛的孩子。
他不肯幫哥哥種田,不肯幫嫂嫂車水,不肯幫媽媽做家務事。
牛郎只是貪玩,只愛作奇怪的幻想。
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
有一晚,他在夢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
他便牽著老牛動身到天上去。
同時,在天上有一位織女卻想要下凡來享受人間的溫暖。
王母娘娘可憐織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鵲把織女帶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會。
“金風玉露一相逢”,真是“勝卻人間無數”。
一對愛侶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勝境,日子一久,也便覺得平淡無奇了。
織女得繼續紡織云錦天衣,不能老陪著他。
牛郎越來越感覺無聊,又從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訴織女。
織女決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愛的春天。
可惜事機不密,給西王母曉得了。
她趕來用玉簪劃成銀河一道,把牛郎和織女隔開,只答應每年七夕遣喜鵲結成天橋,使他們渡河相會一次。
牛郎回到人間,很高興地再看到母親、哥哥、嫂嫂。
從此,他不再偷懶,不再作無謂的幻想,天天努力勞動。
他覺悟到在現實生活里也可以創造出美麗來。
他聞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義了。
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愛的織女不能也到地上來和他一起勞動,一起享受人間的溫暖。
不過每年七夕還可以相會一次,那已經比永別好多了。
傷感看落日句子
落日黃昏,一種凝重的美麗,美得有些滄桑,靜得有些凄涼。
不在震撼中迸發,只在悄然中隱去。
消褪一日的繁華,將最后一點余熱,燦爛在落日的余輝里,明媚回眸的瞬間,留下最美的容顏。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夕陽的傷感句子,歡迎大家參考!落日,正在進行。
沒有了光芒,沒有了溫暖,也沒有了那些曾經的所有落日真的落下了,在失望與盼望中還是落下,在無奈惆悵中終究落下,留下的僅僅是不可以的遐想,留下的僅僅是奢望。
夕陽向大地灑下金輝,整個古城披上了蟬翼般的金紗,大地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此時,太陽的臉是鮮紅鮮紅的,它的光像是被誰掠去了似的,不再耀人眼目,而是十分柔和明亮。
它向西緩緩地退著,像個俏麗的少女一樣溫存恬靜帶入了仙境一般;小區里那一片樹林也好似抹上了一層淡淡的油,愈加翠綠誘人了。
沿著小區盡頭流去的那條小河,此時也有了別樣的感覺,靜謐而不乏溫馨……漸漸的,夕陽收斂起他最后的光芒,還來不及說一聲再見,便垂下頭去,合上了雙眼,靜靜地睡去了。
再看原先的那群追隨者,也適時收斂起興致,變幻成暗云,等待夕陽的再次到來雖然是傍晚,可是這時的天色居然格外好,天空澄澈湛藍,那一輪落日,此刻就停在海平面的上方,將原本灰蒙蒙的海水,照得粼光閃閃。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之前只是聽說過這句詩,但是從來都沒有真的看見過落日照在水面之上的樣子,今天終于看見了,才知道,原來果然如此啊。
夕陽西下時,天空就像被抹上了一層橘紅色的顏料般,半個天空都是橘紅色的,就像是一條美麗的輕柔的綢帶。
大團大團的彩霞飄在天上,從深橙到淺橙,再從淺橙到紫,如夢幻一般,十分地壯觀。
太陽慢慢悠悠地從天上滑落下來,浮在海與天的邊緣,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火球即將入水似的。
就像一幅畫那樣,多姿多彩,富有詩情畫意。
美麗的景象映在海面上,海也被太陽的金紅色光芒染紅了般,整片海面金燦燦亮閃閃的,發出耀眼的光輝。
漸漸地,太陽又開始往下沉,宛如一個可愛的溫柔的少女,害羞地躲到了云錦后,消失在地平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