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描寫人生哲理的句子
【第1句】: 論語里感悟生活的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jǐn)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p>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p>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霸娫疲骸缜腥绱瑁缱寥缒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p>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蛟唬骸奥?,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p>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p>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於人,則遠(yuǎn)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p>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p>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p>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yù)?如有所譽(yù)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p>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p>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p>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p>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p>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哈不憂貧?!?/p>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泣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p>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p>
【第2句】: 論語當(dāng)中的經(jīng)典哲理語句有哪些
論語當(dāng)中的經(jīng)典哲理語句很多,以下列舉5條:
【第1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選自《論語·為政》,這句話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第2句】: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是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xué)習(xí)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第3句】: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xué)而》,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xué)習(xí)后經(jīng)常溫習(xí)所學(xué)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yuǎn)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嗎?"
【第4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出自《論語·子罕》,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了每年天氣最冷的時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堅韌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變初心。
【第5句】: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出自《論語·里仁》,這句話的意思是: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xué)習(xí),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齊;見到?jīng)]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內(nèi)心反省自我的缺點(diǎn)。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yuè)乎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第3句】: 孔子的名言,關(guān)于人生哲理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圣同凡,勸人勤學(xu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埂赣小棺郑袅x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鬃诱f:「我十五歲即志于學(xué)?!埂睹妭鳌氛f:「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挂来私忉?,「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钢居趯W(xué)」,就是專心求學(xué)。《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xué)。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于學(xué),皇邢二《疏》皆據(jù)《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學(xué)。劉氏《正義》據(jù)《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xué)之年,所學(xué)的是經(jīng)術(shù)。劉氏又據(jù)《禮記大學(xué)篇》所說,始于致知格物,終于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xué)所學(xué)的經(jīng)術(shù)。
「三十而立?!够省妒琛罚骸噶?,謂所學(xué)經(jīng)業(yè)成立也?!箘⑹稀墩x》:「立,謂學(xué)立?!棺允鍤q,志于學(xué),至三十歲,所學(xué)已成立。也就是學(xué)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立,守經(jīng)也。不惑,達(dá)權(quán)也?!埂覆换蟆?,遇事可以行權(quán),無可,無不可?!噶ⅰ梗瑒t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quán)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埂柑烀?,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zhèn)鲗Σ摺吩唬骸柑炝钪^命?!箘⑹稀墩x》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dāng)衰周之時,賢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xué)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fù)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xué)《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够省妒琛罚骸傅勂溲?,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于耳,故曰耳順也?!够省妒琛酚忠畛湔f:「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鬼樧?,《說文》:「理也,損頁川?!苟巫⒁詾?,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后,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jīng)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鬃又疗呤畾q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圣妙訣?!诡櫴弦詾?,孔子自十五志于學(xué),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第4句】: <論語>中有哪些有哲理的名句
【第12句】: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盡善盡美)
【第17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18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第19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任重道遠(yuǎn))
【第20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
【第21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第22句】: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23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第24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第25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26句】: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第2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28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第29句】: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殺身成仁)
【第30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
【第31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第32句】: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第33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第34句】: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第5句】: 有關(guān)人生哲理的句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jīng)風(fēng)相鼠) 言者無 罪,聞?wù)咦憬洹?(詩經(jīng)大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jīng)大雅抑)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 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禍兮福之所 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敏而好 學(xué),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wèi)靈公)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 殆。 (論語為政)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yùn)) 凡事預(yù)則立,不預(yù)則廢。 (禮記中庸)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xué)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 (禮記學(xué)記)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 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xué))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yǎng)生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運(yùn)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jì))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漢書枚乘傳)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長歌行) 疾風(fēng)知勁草,歲寒見后凋。
(后漢書王霸傳)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馮異傳)。
【第6句】: 感悟人生哲理的句子
感悟人生:三境界 三件事 三句話 三不要 人生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話,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氣,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
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種眼光,忍是一種胸懷,忍是一種領(lǐng)悟,忍是一種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種規(guī)則的智慧。
忍有時是怯懦的表現(xiàn),有時則完全是剛強(qiáng)的外衣。忍有時是環(huán)境和機(jī)遇對人性的社會要求,有時則是心靈深處對人性魔邪的一種自律。
學(xué)會忍,是人生的一種基本謀生課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應(yīng)手。
當(dāng)忍處,俯首躬耕,勤力勞作,無語自顯品質(zhì)。不當(dāng)忍處,拍案而起,奔走呼號,剛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氣。
懂得忍,才會知道何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揮舞得筋疲力盡,卻不知道大多數(shù)的揮舞動作,只是在不斷地浪費(fèi)自己的體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
是故忍界其實(shí)也是不忍之界。 第二種境界:持界 人只有兩只手,能抓多少東西?抓住一樣?xùn)|西,就意味著放棄了更多的東西。
放棄和失去,其實(shí)始終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為得到了什么,其實(shí)人時時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時間,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財富,失去更多的機(jī)會。
不要抓得太緊。抓得越緊,丟失的會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喪氣。
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間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過程的關(guān)鍵,關(guān)鍵是選擇。選擇,是人生過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誘惑的課題。
而持有,只是選擇之后的一種隨機(jī)或必然的結(jié)果。當(dāng)選擇的命題被完成之后,所選擇事物的結(jié)果于個體的生命來說,雖然影響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個體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無足輕重了。
畢竟,那已經(jīng)脫離了生命個體的愿望軌道,而進(jìn)入了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軌道。 人生關(guān)鍵的課題是選擇,但人生最難的卻是人要不停地選擇。
有時候剛完成一個選擇,又得進(jìn)行另一個選擇。有時在開頭選擇對了,在第二步卻可能選擇錯。
有時一直都做了適合自己的選擇,到最后一個選擇前卻走到了另一條不適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講持有什么,而是講選擇什么,放棄什么。
我們應(yīng)該明確我們不需要什么。畢竟我們心的欲望太大,而我們的手太少。
只有學(xué)會放棄,才能更好地持有。放棄才是人生的大學(xué)問。
持界其實(shí)更是一種棄界。 第三種境界:悟界 當(dāng)火會燙手被教給小孩子時,仍然會有很多被燙得縮回去的動作在歷史中不斷被重復(fù)。
而沒有被教給的東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發(fā)現(xiàn)。 人的悟性,是一種神奇的事物。
不同的悟性,同樣的環(huán)境,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很多種不同的結(jié)果。心鶩神游,不可預(yù)知,奇妙無比。
眼睛,心靈,表現(xiàn),人生的過程其實(shí)是不斷悟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可見悟是一直到生命結(jié)束都在不斷進(jìn)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別人的做秀和個人英雄的自我表現(xiàn),而是不斷完善自我心智的內(nèi)修。
悟界更是一種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但是首先要通過改造自我或者主觀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應(yīng)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是故悟界不單純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言行的活動。
悟界也是一種做界。 做好三件事 【第1句】:學(xué)會關(guān)門:即學(xué)會關(guān)緊昨天和明天這兩扇門,過好每一個今天,每一個今天過好,就是一輩子過好。
【第2句】:學(xué)會計算: 即學(xué)會計算自己的幸福和計算自己做對的事情。計算幸福會使自己越計算越幸福,計算做對的事情會使自己越計算對自己越有信心。
【第3句】:學(xué)會放棄:特別推薦一個非常好的詞,這就是「舍得」。記住,是「舍」在先,「得」在后。
世界上的事情總是有「舍」才有「得」,或者說是「舍」了一定會「得」,而「一點(diǎn)都不肯舍」或「樣樣都想得到」必將事與愿違或一事無成。 學(xué)說三句話 【第1句】:算了!:即指對于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shí)的最好辦法就是接受這個事實(shí)。
【第2句】:不要緊!:即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情,哪怕是天大的事情,也要對自說:「不要緊」!記住,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是解決任何問題和戰(zhàn)勝任何困難的第一步。 【第3句】:會過去的?。翰还苡晗碌枚嗝创?,連續(xù)下了多少天也不停,你都要對天會放晴充滿信心,因為天不會總是陰的。
自然界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 享受「三樂」 「三樂」即: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
進(jìn)一步說就是在自己好的時候要多助人為樂,在自己過得一般的時候要知足常樂,而當(dāng)自己處于逆境中時則要學(xué)會自得其樂。 除去三“盲” 手忙,做錯事情,把簡單變復(fù)雜;眼盲,患得患失,迷失了方向;心茫,困惑迷茫,飄浮的心靈找不到家。
學(xué)會三「不要」 【第1句】: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F(xiàn)實(shí)生活中有許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再重的擔(dān)子壓不垮他,再大的困難也嚇不倒他,但是他受不起委屈,冤枉。
其實(shí),委屈、冤枉,就是別人犯錯誤,你沒犯錯誤;而受不起委屈和冤枉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懂了這個道理,再遇到這種情況,對付它的最好辦法就是一笑了之,不把它當(dāng)一回事。
【第2句】:不要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