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生哲道理句子
【第1句】: 孔子的名言,關于人生哲理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圣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于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于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于致知格物,終于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于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于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后,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圣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于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第2句】: 孔子的哲理格言
人生態度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第3句】: 誰有收集有關孔子,孟子,老子等古代名家們的名言警句
孔子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茍正其身,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于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 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
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 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 :“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
【第4句】: 孔子的哲理名言 帶解釋
【第1句】: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的質樸要是超過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過他的質樸,又未免有些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結合的勻稱均衡,那才稱得上大雅君子。”
【第2句】: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釋義】 孔子說:“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第3句】: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為政》
【釋義】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處世。這就好比大車、小車缺乏了關鍵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樣,那怎么能駕車走路呢?”
【第4句】: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釋義】孔子說:“人能夠問心無愧地活在世上,是因為他正值;不正值的人也能活在世上,那是因為他僥幸地避免了禍害。”
【第5句】:子曰:“志于道,據于徳,依于仁,游于藝。”——《述而》
【釋義】孔子曰:“志向在道上,根據在徳上,依靠在仁上,而在禮儀、音樂、射箭、駕車、文字、算術這六藝之中研習游樂來陶冶身心。”
【第6句】: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釋義】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同他做伙伴。”
【第7句】: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釋義】孔子說:“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第8句】: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雍也》
【釋義】孔子說:“聰明的人喜歡水,有仁德的人喜歡山。聰明的人活躍,有仁德的人沉靜。聰明的人生活快樂,有仁德的人容易長壽。”
【第9句】: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釋義】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想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在內心自我反省有沒有他那樣的毛病。”
【第10句】: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
【釋義】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
【第11句】:孔子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高下,合群而不拉幫結派。”
【第12句】: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
大意: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道德。遇到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擾亂了大事。”
【第13句】: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釋義】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戒:青少年時期,血氣還未養成,要警惕不可迷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在旺盛,要警惕不可爭強好勝;等到年紀變老,血氣已經衰退,要警惕不可貪得無厭。”
【第14句】:子曰:“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顏淵》
【釋義】孔子說:“廣泛地學習文化典籍,再用禮儀加以自我約束,就不致于產生叛離之心了。”
【第15句】: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別人。”
【第16句】: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釋義】孔子說:“君子喜歡成全別人的好事,不喜歡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第17句】: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釋義】孔子說:“君子胸懷坦蕩,小人經常憂愁。”
【第18句】: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衛靈公》
【釋義】孔子說:“即使大家都討厭他,自己也不要隨便附和,一定要考察一下;即使大家都喜歡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第19句】: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釋義】孔子說:“不怕別人部料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第20句】: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憲問》
【釋義】孔子說:“不事先懷疑別人的欺詐,也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誠實,然而卻又能及早地加以察覺,這才是賢人啊!”
【第5句】: 論語中孔子談做人的句子
0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02/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0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0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0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0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07/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08/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有教無類。
13/既來之,則安之
14/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17/道不同,不相為謀
18/當仁,不讓于師.
19/小不忍,則亂大謀
20/言必信,行必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