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陪審團語錄
10月31日,高云翔在澳洲涉嫌性侵案在悉尼中央地方法院第八次過堂。當天高云翔穿著正裝表情嚴肅,在保鏢和、律師和工作人員的簇擁下到達法庭。
據(jù)媒體報道,此次高云翔是案件最后一次過堂。除了本人到庭之外,還有涉案的證人到庭確認證據(jù),也可能提供新的證據(jù)。高云翔近兩次出席過堂,妻子董璇都沒有現(xiàn)身,此次看到高云翔深情嚴肅,低頭沉默的樣子,都說他這次可能勝算不大。
今日(10月31日)作為最后一次過堂,此次過堂將確認預審時間和證據(jù)。不過歷經(jīng)三個多月王晶申請保釋再次失敗,這樣的結果相對于高云翔就差很多了。
在直播中唐林律師表示,高云翔有沒有罪看陪審團,和法官量刑。并且他表示特意看了高云翔在國內(nèi)的影視劇,直夸高云翔演技好,也希望他會被無罪。
唐林律師在直播中說出這樣的話,不免讓人說他在買情懷。不過他說到高云翔是否有罪是看陪審團和法官,不知道唐林律師這樣語氣似乎多高云翔無罪有很多的把握?
請點擊輸不過高云翔案歷經(jīng)大半年的時間,此前曬出的證據(jù)似乎對他不利。前幾日董璇回國拍戲,不知是對他案件有把握還是失去信心?最后高云翔是否有罪和怎么量刑,那就要等到下次預審時間11月9日,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人工智能最終會成為法官和陪審團嗎
哇~你問的問題好科幻啊
國外法庭是由法官還是陪審團裁決
陪審團的基本作用是認定案件事實。在有陪審團的訴訟中,法官不認定事實,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訴訟程序,根據(jù)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 陪審員是由電腦從一個由符合條件的人組成的“后備軍”里隨機抽中的,跟彩票一樣。當陪審員與選舉不同的是: 選舉是自愿的,愿不愿投票悉聽尊便。但當陪審員是義務,一旦抽中,除非特殊情況(需提出證明),沒跑。你休想“蒙混過關”,否則以違法論處,違者將受到從罰款到被起訴的懲罰。 被抽中當大陪審員的機率比審判陪審員低。當一次大陪審員要當四個星期。 大陪審團是專聽刑事案的。所有刑事案件在進入審判之前得先到大陪審團聽證。 某人控告某人涉嫌刑事犯罪, 檢察官認為可以立案,即收集各種證據(jù)。 但是,檢察官不能決定該案件證據(jù)是否足夠進入審判,這個決定必須由大陪審團做出。大陪審團由23人組成,其中包括正負“頭人”和兩位自愿擔任的書記。 聽證時必須有至少16人在場,聽完后必須12人投票通過。如果通過,該人即被正式起訴, 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她有罪。如果案件進入審判,則由另一個陪審團—12人組成的審判陪審團—在聽完雙方律師的辯論后,決定該人被控的罪名是否成立。也就是說,一個犯罪嫌疑人要經(jīng)過兩個陪審團, 共35人的聽證才能被定罪。
西方法庭中的陪審團到底是個什么角色?那么法官只是個主持嗎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脫胎于英國。1166年,亨利二世頒布《克拉靈頓詔令》,確立了陪審團制度。英國人相信民眾的自治能力,相信普通人的良知和判斷力,他們認為,普通人人基于常識和人情物理的判斷,可能比死摳字眼的法官和律師的判斷更合情合理。日本學者池田榮說,“英國人相信普通判斷力優(yōu)越于科學知識,他們厭憎所謂‘有學識的傻瓜’。由此產(chǎn)生……業(yè)余者統(tǒng)治。”
基于宗教的原因,這些由普通人組員成的陪審團在審判前要對上帝宣誓,因此陪審團的意志被認為就是上帝的意志。有的時候,陪審團基于良心和情感,給出的審判結果與國王的法律相沖突,但上帝主持下的裁決不容置疑,結果仍然要得到認可。這樣,陪審團或者說民眾的意志在司法實踐中就高于國王,也高于法律。(參考郭光東《陪審團的歷史與價值》)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繼承了這一點。美國的陪審團組成看起來非常隨意,成員五花八門,膚色各異,不管你有沒有職業(yè),也不管你是什么文化水平。為什么呢?因為原則上只要是案發(fā)地法院的管區(qū)之內(nèi),年滿十八歲以上的美國公民,都可以當陪審員。為了公正,法官在初選陪審團成員時,通常會從選舉站的投票名單或者電話號碼本上隨機選擇。這年制度的目的,就是把“街上的普通人”提升為法官。最后就是這些“外行”,這些烏合之眾,成了“法官之上的法官”,他們的秘密會議法官不得參加,他們的裁決就是終審,法官不得撤銷陪審團的裁決。因此,法官在法庭上只是配角,只是一個主持人,而不是主角。
美國人之所以崇尚陪審制度,是因為美國人相信民眾的自治能力,相信普通公民的良知和判斷力,他們認為,普通公民要比政府官員更為公平和認真,看起來非常專業(yè)的法律根本上不過是人情物理。因此反過來,美國人素來不太信任政府官員包括法官,他們認為,陪審團制度可以防止法官濫用權力。因此基于對陪審團制度的信賴,美國人將這一制度寫入了的《憲法》。《美國憲法》第3條規(guī)定:“對一切罪行的審判,除了彈劾案之外,均應由陪審團作出。”
什么樣的法官才算正直
一位正直的法官要具有以下品質(zhì)與才能:
第一、依法辦案。不管面對任何人,他的心中只有法律的天平,以事實為依據(jù),以法律為準繩,依照法律審案、裁決。
第二、清正廉潔。不貪圖私利,不謀取當事人的好處便利,不接受當事人的宴請。
第三、不徇私情。如果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自覺回避。對于親朋請托照顧當事人一方的,一律拒絕。
第四、敢頂壓力。不管是哪個上級干預案件公正審理判決,都敢于堅持正義,依法裁量。
第五、尊重證據(jù)。不主觀臆斷,一切審理邏輯建立在法理與事實基礎上,證據(jù)鏈條完整。
第六、法律素養(yǎng)高。能夠對案件做出精準分析和判斷,經(jīng)得住法律、時間和歷史的檢驗。
在美國,法官和陪審團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關于案件最后的判決誰說了算
陪審團是一個存在于英美法系國家的非常有意思的法律制度。簡單來說,陪審團負責定罪,法官負責量刑;陪審團認定事實問題,法官處理法律問題。此外,法官還負責認定哪些是非法證據(jù),要求陪審員不得以此作為裁判的依據(jù)。
看過美劇的童鞋們都知道,法庭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公訴人、辯護人所要竭力說服的對象,可不僅僅是穩(wěn)坐正中的法官,還有坐在旁邊絕不開口說話的一群人——他們就是負責根據(jù)庭審上控辯雙方所呈現(xiàn)出的證據(jù)、辯論、陳述等作出被告人是否有罪判斷的陪審員。
當控辯雙方做完最后陳述時,法官會對陪審團就本次庭審涉及到的法律規(guī)定作出指示。然后陪審員們進入評議室,選出一名成員擔任主席,在主席的主持下陪審員們就庭審展示的事實和證據(jù),對應法律的原則和規(guī)定作出獨立的判斷。在刑事審判中,無論是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都需要陪審員們作出一致的意見。如果無法達成一致,被告人將被重新審判。
在美劇中,我們常常看到法官問陪審團有罪還是無罪,這時候陪審團中的一人會站起來宣布他們的決定。回答如果被告人被宣告無罪,他將被當庭釋放,并且永遠不會再被以相同指控受審。如果宣告有罪,那么接下來就是法官的技術活兒了,根據(jù)案件事實、情節(jié)輕重、犯罪動機、法律規(guī)定等因素決定刑罰種類、刑期長短。當然,如果陪審團作出的判斷實在有違常理或者違背法官的指示,法官也可以推翻陪審團的結論而逕行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