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名言名句背誦集錦
【第1句】: 高中語文的重點詩句
高考名句名篇背誦與默寫、復習策略、名句集錦與練習復習策略 【第1句】:明確范圍,注意課本 【第2句】:鎖定目標 (1)先秦歷史散文、諸子散文和唐宋詩詞(尤其是近體詩中的絕句)中的名句 (2)抒發愛國情懷、崇高理想、堅強意志、闊大胸懷等美好品質的句子 (3)描寫優美意境的名句 (4)揭示人類社會及事物發展規律的句子(即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第3句】:應對之策 (1)日積月累,重在持續記憶。
切忌心血來潮,不分輕重,亂背一氣,而后可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也不背誦。 (2)注重理解,重在準確記憶。
對每一條要背誦的名言名句,都要領悟其大致含義,根據字義記住字形。對于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錯字要特別記錄在案(糾錯本或筆記本)。
(3)看清要求。高考名句名篇考查要求常常是4選3或3選2,考生如果全答,閱卷時按順序依次給分,所以考生一定要看清默寫要求,要求選幾個就答幾個,選最有把握的做答。
(4)書寫規范。書寫時,要做到字跡清楚,卷面清潔;不寫潦草字,不寫繁體字和不規范的簡化字,不添減筆畫;要細心,不要漏字、前后顛倒。
名句集錦 【第1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2句】:沉默啊,沉默?。〔辉诔聊斜l,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3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第4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 【第5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第6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荀子《勸學》) 【第7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 【第8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第9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第10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荀子《勸學》) 【第11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莊子《逍遙游》) 【第12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賈誼《過秦論》) 【第13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第14句】: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賈誼《過秦論》) 【第15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第16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紀》) 【第17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18句】: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陶潛《歸去來兮辭》) 【第19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 【第20句】: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21句】: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22句】: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23句】: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24句】: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25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第26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王勃《滕王閣序》) 【第27句】: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王勃《滕王閣序》) 【第28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 【第29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閣序》) 【第30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韓愈《師說》) 【第31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第32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韓愈《師說》) 【第33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韓愈《師說》) 【第34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 【第35句】: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杜牧《阿房宮賦》) 【第36句】: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宮賦》) 【第37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第38句】: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蘇洵《六國論》) 【第39句】: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第40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第41句】:《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歐陽修《伶官傳序》) 【第42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第43句】: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歐陽修《伶官傳序》) 【第44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蘇軾《石鐘山記》) 45。
【第2句】: 高中各冊名句匯總
【第1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2句】: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3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4句】: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5句】: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6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7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第8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第9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 【第10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第11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荀子《勸學》) 【第12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第13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荀子《勸學》) 【第14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第15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第16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第17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逍遙游》) 【第18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 【第19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賈誼《過秦論》) 【第20句】: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第21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第22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第23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24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25句】: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陶潛《歸去來兮辭》) 【第26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第二冊重點句子背誦 【第27句】: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縉)【第28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神奇的極光》) 【第29句】: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無題》) 【第30句】: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第31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第32句】: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3句】: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4句】: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5句】: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6句】: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7句】: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8句】: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9句】: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第40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第41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第42句】: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王勃《滕王閣序》) 【第43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滕王閣序》) 【第44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第45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閣序》) 【第46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第47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師說》) 【第48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第49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愈《師說》) 【第50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韓愈《師說》)。
【第3句】: 求高考默寫背誦部分名句
名句如下: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 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 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第4句】: 高考新課標語文背誦內容
其實很好找★鄒忌諷齊王納諫(背誦全文) 《戰國策》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泵魅眨旃珌恚胍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庇谑侨氤娡踉唬骸俺颊\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p>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飫駥W(背誦全文) 《荀子》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滕王閣序(背誦2—3段) 王勃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師說(背誦全文) 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阿房宮賦(背誦全文) 杜牧六王畢,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秦愛紛奢,人。
【第5句】: 高考課外的文言名句大全,誰知道,幫忙找一下,不勝感激
國學誦讀200句論語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64636332)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為政篇》)3子曰:“德不孤,必有鄰?!保ā独锶势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篇》)5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p>
(《學而篇》)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保ā秾W而篇》)7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為政篇》)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篇》)9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p>
(《泰伯篇》)1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篇》)1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為政篇》)12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3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p>
(《為政篇》)14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篇》)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保ā短┎罚?6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p>
(《里仁篇》)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保ā稇梿柶罚?8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p>
(《為政篇》)19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篇》)20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里仁篇》)21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里仁篇》)22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里仁篇》)23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公冶長篇》)2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篇》)2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p>
(《雍也篇》)26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篇》)27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p>
(《顏淵篇》)29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顏淵篇》)30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顏淵篇》)31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雍也篇》)3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蹲勇菲罚?3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p>
(《子路篇》)3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保ā蹲勇菲罚?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子路篇》)36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p>
(《子張篇》)37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3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妒龆罚?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子罕篇》)40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ā蹲雍逼罚?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述而篇》)4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篇》)4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篇》)44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罕篇》)45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篇》)46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篇》)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48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衛靈公篇》)49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保ā缎l靈公篇》)50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衛靈公篇》)51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p>
(《季氏篇》)52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保ā蛾栘浧罚?3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p>
(《衛靈公篇》)孟子54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梁惠王上》)55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p>
(《盡心下》)5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梁惠王上》)57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保ā侗M心下》)58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梁惠王下》)59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上》)60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p>
(《盡心上》)61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公孫丑上》)62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p>
(《盡心上》)63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孫丑下》)64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
【第6句】: 高中各冊名句匯總
【第1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2句】: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3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第4句】: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5句】: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6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第7句】: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第8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第9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 【第10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第11句】: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荀子《勸學》) 【第12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第13句】: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荀子《勸學》) 【第14句】: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第15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 【第16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第17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莊子《逍遙游》) 【第18句】: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過秦論》) 【第19句】: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賈誼《過秦論》) 【第20句】: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第21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第22句】: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第23句】: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24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王羲之《蘭亭集序》) 【第25句】: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陶潛《歸去來兮辭》) 【第26句】: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第二冊重點句子背誦 【第27句】: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縉)【第28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神奇的極光》) 【第29句】: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魯迅《無題》) 【第30句】: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第31句】: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第32句】: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3句】: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4句】: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5句】: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6句】: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7句】: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8句】: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 【第39句】: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第40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第41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第42句】: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王勃《滕王閣序》) 【第43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滕王閣序》) 【第44句】: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閣序》) 【第45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閣序》) 【第46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第47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師說》) 【第48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第49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愈《師說》) 【第50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
(韓愈《師說》)。
【第7句】: 高考全國卷要求必背的名句名篇
(一)名句【第1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 【第2句】: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第3句】: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荀子"勸學》) 【第4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5句】: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ā稇饑?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6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第7句】: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第8句】: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第9句】: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第10句】: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第11句】: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陳情表》) 【第12句】: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李密《陳情表》) 【第13句】: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李密《陳情表》) 【第14句】: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王勃《滕王閣序》) 【第15句】: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王勃《滕王閣序》) 【第16句】: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王勃《滕王閣序》) 【第17句】: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第18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滕王閣序》) 【第19句】: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第20句】: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韓愈《師說》) 【第21句】: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韓愈《師說》) 【第22句】: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第23句】: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杜牧《阿房宮賦》) 【第24句】: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杜牧《阿房宮賦》) 【第25句】: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宮賦》) 【第26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杜牧《阿房宮賦》) 【第27句】: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第28句】: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杜牧《阿房宮賦》) 【第29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宮賦》) 【第30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蘇洵《六國論》) 【第31句】: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此言得之。(蘇洵《六國論》) 【第32句】: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蘇洵《六國論》) 【第33句】: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六國論》) 【第34句】: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第35句】: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第36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第37句】: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第38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前赤壁賦》) 【第39句】: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蘇軾《前赤壁賦》) 【第40句】: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軾《前赤壁賦》) 【第41句】:方其破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