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光華集團格言90句
呂思勉簡介與名言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民國時期“史學四大家”之一,十二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 史學代表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表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等。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第1句】: 其實中國歷代的百姓,和官府都沒甚關系,何況朝廷?只要當“士大夫”的少造幾句謠言,就皇帝病一百年,秩序也不會亂的。
【第2句】: 原來研究學問,有兩種法子,其一是臚列了許多證據,以主觀判斷其真偽。其二是不以主觀下判斷,而先審查這證據的孰為可信。譬如東門失火,咱們人在西門:聽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揀其最近情理的一種信他,是前一種法子。且不管他所說的話,誰近情,誰不近情,先去審查各個傳說的人,誰是在東門眼見的,誰的說話,是素來誠實的條件,以為去取的標準,是后一種法子,把這兩種法子比較起來,當然后一種更為謹嚴。
【第3句】: 制度是一層層的,不管理論堆積起來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實,俞不合于理論。
【第4句】: 原來把科學家的眼光看起來,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學上,是不承認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認有什么太善極惡之人的。研究歷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較,而觀其會通。就是要把許多事情,歸納起來,得一個公例。若把儒家改制所托的話,通統認作實在,在后世,都是“欺人孤兒寡母”的操、莽,而古代忽然有個“天下為公”的堯舜,在后世,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項羽,“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漢高,而在古代,忽然有個“非富天下”的湯,“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武王。那就人的相異“如金石卉木之不同類”,就無從互相比較,無從把許多事情,歸納了而得其公例,科學的研究,根本取消了。所以這些“偶像”,不能不打破他,并不是要跟死人為難.
【第5句】: 講史學的人,總說歷史有裨于修養,我說歷史的有裨于修養,無過于看王荊公這一種人物的傳記了。
【第6句】: 外戚是一種“特殊階級”。凡是一種特殊階級,不到它應當滅亡的無論他怎樣作惡,人家總只怪著階級里的人,并不怪著階級的本身,這是社會的覺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第7句】: 從秦漢以后,中國歷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數十百年,生齒漸漸地繁起來;一部分人的生活,漸漸地奢侈起來;那貧富也就漸漸地不均起來,這種現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釀成大亂為止。大亂過后,可以平定數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這是由于生產方法和生產社會的.組織,始終沒有變更的緣故)
【第8句】: 原來古代的治法,是從極少的地方做起的。所謂國家,起初都是個小部落。君主和人民,本不十分懸隔;而政治上的機關,卻極完備,所以一切事務易于推行,而且易于監察,難于有弊。到后世,就大然了,一縣的地方,甚或大于古代的一國,何況天子。而所設的機關,卻極其疏闊。就有良法美意,也無從推行。而且專制政體的官吏,都是對于君主一個人而負責任的;君主監察所不及,就無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的(固然也有好的官吏,然而政治上不能只憑希望)。那么,更有什么事情能辦得好;不但辦不好,而且總是有弊,倒不如一事不做,還好茍且偷安(所以中國一切事情的停滯不進,和君主專制政體, 是有很深的關系的。)
呂思勉名言推薦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漢族,江蘇常州人。民國時期“史學四大家”之一,十二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 史學代表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表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等。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第1句】:“天下只有天良發現之個人,無有天良發現之階級;只有自行覺悟之個人,無有自行覺悟之階級”
【第2句】:講史學的人,總說歷史有裨于修養,我說歷史的有裨于修養,無過于看王荊公這一種人物的傳記了。
【第3句】:其實中國歷代的百姓,和官府都沒甚關系,何況朝廷?只要當“士大夫”的少造幾句謠言,就皇帝病一百年,秩序也不會亂的。
【第4句】:原來研究學問,有兩種法子,其一是臚列了許多證據,以主觀判斷其真偽。其二是不以主觀下判斷,而先審查這證據的孰為可信。譬如東門失火,咱們人在西門:聽得人述失火的原因和情形,各各不同。揀其最近情理的一種信他,是前一種法子。且不管他所說的話,誰近情,誰不近情,先去審查各個傳說的人,誰是在東門眼見的,誰的說話,是素來誠實的條件,以為去取的標準,是后一種法子,把這兩種法子比較起來,當然后一種更為謹嚴。
【第5句】:原來古代的治法,是從極少的地方做起的。所謂國家,起初都是個小部落。君主和人民,本不十分懸隔;而政治上的機關,卻極完備,所以一切事務易于推行,而且易于監察,難于有弊。到后世,就大然了,一縣的地方,甚或大于古代的一國,何況天子。而所設的機關,卻極其疏闊。就有良法美意,也無從推行。而且專制政體的官吏,都是對于君主一個人而負責任的;君主監察所不及,就無論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的(固然也有好的官吏,然而政治上不能只憑希望)。那么,更有什么事情能辦得好;不但辦不好,而且總是有弊,倒不如一事不做,還好茍且偷安(所以中國一切事情的停滯不進,和君主專制政體, 是有很深的關系的。)
【第6句】:“以先富帶動后富,吾決不信也”
【第7句】:6 .外戚是一種“特殊階級”。凡是一種特殊階級,不到它應當滅亡的無論他怎樣作惡,人家總只怪著階級里的人,并不怪著階級的本身,這是社會的覺悟,有一定的限度,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第8句】:制度是一層層的,不管理論堆積起來的;所以愈到后世,愈不切于事實,俞不合于理論。
【第9句】:從秦漢以后,中國歷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數十百年,生齒漸漸地繁起來;一部分人的生活,漸漸地奢侈起來;那貧富也就漸漸地不均起來,這種現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釀成大亂為止。大亂過后,可以平定數十百年,往后就又是如此了。”(這是由于生產方法和生產社會的組織,始終沒有變更的.緣故)
【第10句】:原來把科學家的眼光看起來,人是差不多的——在科學上,是不承認有什么非常之人,也不承認有什么太善極惡之人的。研究歷史的目的,在于把古今的事情互相比較,而觀其會通。就是要把許多事情,歸納起來,得一個公例。若把儒家改制所托的話,通統認作實在,在后世,都是“欺人孤兒寡母”的操、莽,而古代忽然有個“天下為公”的堯舜,在后世,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項羽,“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漢高,而在古代,忽然有個“非富天下”的湯,“以至仁伐至不仁”的武王。那就人的相異“如金石卉木之不同類”,就無從互相比較,無從把許多事情,歸納了而得其公例,科學的研究,根本取消了。所以這些“偶像”,不能不打破他,并不是要跟死人為難.
李賀的簡介以及名言
唐朝李賀也許算不上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但是他的創作風格別具一格,影響深遠。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李賀的簡介以及名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李賀的簡介
李賀(790~816) ,中國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沒落。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第15句】: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第3句】:四年間(808~809),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后來做了三年奉禮郎,郁郁不平。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得有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后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后辭官歸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一生體弱多病,27歲逝世。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于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被擱置。 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云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文獻通考》中說:“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歲寒堂詩話》中說:“李賀有太白之語,而無太白之才。”
李賀的名言
【第1句】: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第2句】: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
【第3句】: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第4句】:射虎不成重練箭,斬龍不斷再磨刀。
【第5句】: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
【第6句】:雄雞一聲天下白。
【第7句】: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第8句】: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
【第9句】:我今垂翅附冥鴻,他日不羞蛇作龍。
【第10句】: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惟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第11句】: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
【第12句】:遙望齊洲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酒。
【第13句】: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第14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第15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第16句】: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第17句】: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第18句】: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第19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關于宗白華的簡介名言
宗白華簡介:
宗白華(1897一1986),原名宗之櫆,字伯華。哲學家、美學家、詩人,出生于安徽省安慶市小南門,祖籍為江蘇常熟虞山鎮。在安慶長至8歲后到南京上小學,1916年入同濟大學醫科預科學習。1919年被五四時期很有影響的文化團體少年中國學會選為評議員,并成為《少年中國》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積極投身于新文化運動。同年8月受聘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任編輯、主編。將哲學、美學和新文藝的.新鮮血液注入《學燈》,使之成為“五四”時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時,他發現和扶植了詩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國留學,在法蘭克福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哲學、美學等課程。1925年回國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學任教。曾任中華美學學會顧問和中國哲學學會理事。宗白華是我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被譽為“融貫中西藝術理論的一代美學大師”。著有美學論文集《美學散步》、《藝境》等。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宗白華全集》。宗白華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宗白華經典語錄:
絢爛之極歸于平淡。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體會到人生的意義、責任和問題,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樂之感得以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