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山神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益都李會斗[1],偶山行,值數人籍地飲[2]。見李至,歡然并起,曳入 坐,競觴之[3]。視其拌饌[4],雜陳珍錯[5]。移時,飲甚歡;但酒味薄澀[6]。忽遙有一人來,面狹長,可二三尺許;冠之高細稱是[7]。眾驚曰:“山神至 矣!”即都紛紛四去。李亦伏匿坎窞中[8]。既而起視,則肴酒一無所有,惟 有破陶器貯溲浡[9],瓦片上盛晰蝎數枚而已[10]。
翻譯
益都縣的李會斗,偶然到山上去,遇到幾個人坐在地上飲酒。他們見李生來到,都很高興地嚷著站起來,把李生拉入座內,競相為他敬酒。看那些盤子里的菜肴,陳列著很多珍饈美味。過了一會兒,大家喝得非常高興。只是酒味太淡而且苦澀。忽然遠遠地來了一個人,臉又窄又長,大約有二三尺的樣子,帽子的高矮粗細和臉孔很相稱。眾人驚慌地說:“山神來了!”立即紛紛四散。李生也伏身藏匿在深坑中。過了不久起來一看,菜肴和酒全沒了,只有破陶器中積存的尿液,還有瓦片上盛著的幾條蜥蜴罷了。
注釋
[1]益都:縣名,即今山東省青州市。
[2]籍地:坐在地上。籍,通“藉”。
[3]觴之:向他敬酒。
[4]拌(pán 盤)饌:盤里的菜肴。拌,通“盤”。
[5]珍惜:山珍海錯,山海所產的珍饈美味。錯,海錯,猶海味。因海產 種類繁多錯雜,故稱。《尚書·禹貢》:“海物唯錯。”
[6]薄澀:淡薄而苦澀。
[7]冠之高細稱是:謂帽子的大小與其狹長的面孔相稱。稱是,與此相稱。
[8]坎窞(dàn 旦):深坑。見《易·坎》
[9]溲(sōu 搜)浡(bó勃):小便。
[10]蜥(jī析)蜴(yì易):爬行動物。俗稱“四腳蛇”,一般指壁虎、 草蜥。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