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七章原文及翻譯_解讀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翻譯】
偉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蕩蕩,生長發育萬物,與天一樣高峻。充足而且偉大啊,三百條禮儀,三千條威儀,等待圣人出現后才能實施。因此說,如果達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會成功。所以,君子應當尊奉德行,善學好問,達到寬廣博大的境界同時又深入到細微之處,達到極端的高明同時又遵循中庸之道。溫習過去所學習過的從而獲取新的認識,用樸實厚道的態度尊崇禮儀。這樣,在上位時不驕傲,在下位時不背棄。國家政治清明時力爭主張被接受采納,國家政治黑暗時以沉默保全自己。《詩經》上“既明達又聰慧,這樣才能保全自身”這句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注釋】
(1)洋洋:盛大,浩翰無邊。
(2)優憂:充足有余。
(3)禮儀:古代禮節的主要規則,又稱經禮。
(4)威儀:古代典禮中的動作規范及待人接物的禮節,又稱曲禮。
(5)其人:指圣人。
(6)茍不至德:如果沒有極高的德行。茍,如果。
(7)凝聚,引申為成功。
(8)問學:詢問,學習。
(9)倍:通”背”,背棄,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詩經·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達事理。
【解讀】
這一章有三個層次。
首先盛贊圣人之道。認為它像天一樣廣博浩瀚,能生養萬物,這使人想到《易經》中“天地大德曰生”,圣人之道所以能生養萬物,因為其道的核心是仁,有了它,天地萬物會在和風細雨中生長。
第二層意思是講圣人之道,必須由高尚道德的人來承擔,禮儀也必須由高尚道德的人來實行。最高的道和最高的德是相連接的,但成就高尚道德談何容易,必須加強修養。所以君子應該既尊崇道德又追求學問,使二者結合起來。道德學問極力達到廣博又要盡力窮盡精微之處,有高尚光明的德行又必須符合中庸的原則,不斷溫習已有的知識從而獲得新知識,敦厚篤實而又崇尚禮儀。做到這樣,才能體現至高的圣人之道。朱熹認為,“尊德性而道問學”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最得圣賢精神,要求學者盡心盡意研習。的確這五句也是后儒討論的重點。
第三層是講智。人有不同的社會地位,需要做到“位上不驕,為下不倍”,素位而行。世道清明時,政治環境寬松,言論要發揮更大作用,使國家振興。政治混亂時,無法講話,自然要沉默,要保全自己。《論語·憲問》中孔子說:“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這里和孔子思想交相輝映。這一思想大概啟發了孟子,所以他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最后引用《詩經》,說明只有既明事理又有智慧的人,才能在進退出處人生仕途周旋中,既不失其道,又能保護其身。當然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智慧,重要的是:審時度勢,言默自如,不被富貴名聲所羈絆。但智者也脫離不了社會環境,所以宋儒說:“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至于言有時而不敢盡,以避禍也。然為國者使士言遜,豈不殆哉?”治理國家,使讀書人不敢敞開心扉講話,國家豈不要危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