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江畔誰人唱竹枝?前聲斷咽后聲遲。怪來調苦緣詞苦,多是通州司馬詩。
【出處】唐·白居易《竹枝詞四首》
【意思】大江邊是誰在唱那《竹枝詞》?前聲曲幽咽之后聲調遲遲。難怪曲調苦只因為詞語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馬的詩。
【鑒賞】
江畔是誰在唱著《竹枝詞》?前面的聲音因哭泣而中斷,后面的 音調更是遲緩哀怨。音韻傷悲是由于歌詞凄苦,這大概是通州司馬元稹 的作品吧! 末句意在雙關,即是對友人元稹痛苦處境的擔憂,又抒發(fā)自 己的憤懣之情。二人同被貶為司馬,同病相連,同氣相投,元詩中有白, 白詩中有元。作者詞苦,歌者調苦,形神合一,成絕妙好詩。
【鑒賞2】
第四首寫聽江畔唱《竹枝》。前兩句寫不知何人在江畔唱那《竹枝》歌,前聲曲斷咽后聲調遲遲,狀寫《竹枝》歌法,聲口宛然。后兩句寫詩人始悟曲調凄苦,因所唱多為通州司馬“詞苦”詩。元稹任監(jiān)察御史時,因得罪了當權派,被貶江陵士曹參軍,后遷通州司馬,遭遇類似白居易。他在通州心情甚悲憤,(白居易曾有《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詩安慰他)因而可能亦曾擬《竹枝》抒其“沉愁”(白詩語),通州司馬“詞苦”詩中所含寓的志士們流離遷謫之悲,及響徹《竹枝》組歌中的辛酸心聲,均蘊于苦調、溢于言表,因而,組詩雖語言通俗流暢,卻并不失于率直,而頗得蘊藉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