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景色比喻讀書感受的句子
【第1句】: 描寫景色的比喻句子
【第1句】: 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綠色的綢帶,輕柔地飄浮在碧水之上。
【第2句】: 秋天是那么的美,秋風微微的吹佛著,發出細小的聲音,像一個小姑娘彈著琴為我們演奏優美的樂曲。
【第3句】: 果園里,鮮紅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高高的掛在枝頭,樹枝看起來快要被折斷的樣子,還有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掛著晶瑩的露珠,像水晶一樣在陽光的照耀下閃出五彩斑斕的光。
【第4句】: 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橋懸在上空。
【第5句】: 莊稼地里,金黃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樣齊刷刷一片連著一片,高粱那紅色的穗子,像害羞小姑娘一樣,紅著臉低下了羞澀的頭,在微風中搖曳,大豆搖搖擺擺,在風中沙沙作響,田野里像演奏著一首大自然的合唱曲。
【第6句】: 岸邊的華燈倒映在湖中,宛如無數的銀蛇在游動。
【第7句】: 平靜的湖面,猶如一面碩大的銀鏡。
【第8句】: 明凈的湖水晃動著綠島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第9句】: 天漸漸破曉,淡青色的天空鑲著幾顆殘星,大地朦朦朧朧的,如同籠罩著銀灰色的輕紗。
【第10句】: 可是松柏就不一樣了,它還是那樣的蒼翠、挺拔,披著綠綠的紗衣,像給人們站崗放哨。
【第11句】: 東方天邊的彩霞時刻在變幻,如霜楓,如榴火,如瑪瑙,如琥珀。
【第12句】: 登上山頭,向下眺望,眼前是一片金色,若是仔細觀察,便看到金黃中夾帶著一片片紅、一片片綠的。紅的得像瑪瑙,綠得像翡翠。
【第13句】: 我順著柳蔭小路漫步,只見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澀的低著頭,在朝輝中舒展著柔美的身姿。
【第14句】: 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得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
【第15句】: 那里的天空總是那么湛藍、透亮,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第16句】: 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第2句】: 形容風景感悟人生的句子
【第1句】: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樂與悲傷就是那兩條長長的鐵軌,在我身后緊緊跟隨。
【第2句】:人不要等明天,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有沒有明天。
【第3句】:心中有所牽掛,生命才會堅強。
【第4句】:大海的寬廣在于匯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淺淺的緣分。
【第5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我們置身何處,而是我們將前往何處。
【第6句】:人生有些事,錯過一時,就錯過一世。
【第7句】:走的橋多,不一定走的路就多。吃的鹽多,不一定吃的飯就多。走路的時候有伴就不覺得路遠,吃飯的時候有伴就吃得香。
【第8句】:都說人往高處走,可是高處不勝寒。水往低處流,誰知低處納百川!
【第10句】:如果我愛你,我就會理解你,通過你的眼睛去看世界。我能理解你是因為我能在你身上看到我自己,在我身上也看到了你。
【第11句】:說出來的不是苦,說不出的才叫苦。
【第12句】:有一種緣,放手后成為風景。有一顆心,堅持中方顯真誠。你懂了,我接近天堂;你不懂,我成為經過。
【第13句】:人生總有許多偶然和巧合,兩條平行線,也可能會有交匯的一天。人生又有許多意外和錯過,握在手里的風箏,也會突然斷了線……
【第14句】:在無盡的追尋中,你會有一個又一個巧合和偶然,也會有一個又一個意外和錯過.現實的城市猶如霧中的風景,隱隱地散發著憂郁的美,承載著沒有承諾的夢。
【第15句】: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長久的擁有就是珍惜。
【第16句】:每一棵大樹的成長都要接受陽光,也包容風雨。
【第3句】: 描寫風景的句子比喻句
風景的句子
【第1句】:青草、蘆葦和紅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懸在天空的一輪火熱的太陽蒸曬著,空氣里充滿了甜醉的氣息。
【第2句】:盛夏,天熱得連蜻蜓都只敢貼著樹蔭處飛,好像怕陽光傷了自己的翅膀。
【第3句】:空中沒有一片云,沒有一點風,頭頂上一輪烈日,所有的樹木都沒精打采地、懶洋洋地站在那里。
【第4句】:七月盛夏,瓦藍瓦藍的天空沒有一絲云彩,火熱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河里的水燙手,地里的土冒煙。
【第5句】:烈日當空,道路兩旁,成熟的谷物在熱得彎下腰,低著頭。蚱蜢多得像草葉,再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小麥和黑麥地里,在岸邊的蘆葦叢中,發出微弱而嘈雜的鳴聲。
【第4句】: <<觀書有感>>中描寫景物的句子是
[編輯本段]詩文 觀書有感(其一) 南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編輯本段]注釋 這首詩富于啟發而有歷久常新。
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要問這池塘怎么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編輯本段]賞析 (其一) 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后,時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
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共同分析欣賞。
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p>
它事實上寫的是明麗清新的一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你看,一塊半畝的方型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一面鏡子(一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一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后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一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
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一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
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后寫下來的。[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朱熹(xī )(1130-1200年)中國南宋理學家。
字元晦,號晦庵。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
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歲喪父,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紹興十八年(1148)中進士,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歷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代表作有《菩薩蠻》(一)、《水調歌頭》(一)、《南鄉子》、《憶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薩蠻》(一)最有特色,該詞運用回文,每兩句互為顛倒,八句共四對,十分自然和諧,毫不牽強,而且頗有意境,構思之精巧極矣,足見晦庵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除詞外,還善作詩,《春日》和《觀書有感》是他最膾炙人口的詩作。
其詞結有《晦庵詞》。[編輯本段]介紹 【注釋】 【第1句】: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
朱熹 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
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第2句】:這句是說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第4句】:哪得:怎么會。如許:這樣。
【第5句】:蒙沖:戰船。一毛輕: 輕如一根羽毛。
【品評】 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于寫景抒情而不宜于說理。這有 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
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 與景和情同樣富于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勝的。
(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古今詩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詩。
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于父、師的影響,他 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一些富于生活氣息的好詩。
如 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