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好句子匯聚90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唐詩鑒賞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度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驕兒惡臥蹋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首詩約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亂以后,杜甫流離到四川成都,由于得到嚴武等人的資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塊荒地,蓋了一座小茅草房居住下來,即“杜甫草堂”。
茅屋剛蓋起來不久,就在這年的八月遭到一場暴風雨的洗劫,屋頂的茅草被刮走,屋內徹夜漏雨不止,詩人一家在寒冷中度過了一個難眠之夜。這就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所描寫的景象。
全詩可分四大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下者飄轉沈塘坳”。首句點題,開門見山地描寫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情景。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開頭兩句,詩人就具體交待了時間和當時的情景,以簡潔遒勁的筆觸,概括而生動地表現出秋風的狂暴。“怒號”與“卷”字緊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長空呼嘯而來的狂風的兇猛,傾刻間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
接著在下面三句中,具體鋪敘茅草被狂風吹得滿天遍野,四處飛揚的情景。這里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渲染風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詩人眼望著自己苦心經營的草堂遭到破壞,而卻無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第二段自“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至“歸來倚杖自嘆息”,描寫頑童搶草的情景和詩人無可奈何的嘆息。
屋上的茅草,被風卷走,掛在樹梢,跌落在塘坳,詩人本希望能揀回來一點以備修補房屋。但是從村上來了一群頑童,看主人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主人呼喊他們也不聽。“忍能”、“面對”、“公然”描摹出了頑童的無所顧忌、大搖大擺地調皮情態。“唇焦”、“口燥”、“呼不得”,將當時詩人焦急,費盡口舌的呵斥、勸阻都細致形象地記錄下來。最后詩人只好回到家中,精疲力竭地靠在拐杖上嘆息。“倚杖”與“老無力”緊緊相扣,表現出了詩人的未老先衰,“自嘆息”又使人深感詩人的孤寂、不幸。
詩人筆下的頑童固然可惡,并當面呼他們為“盜賊”,但是詩人在思想感情上并沒有把他們置于敵對的地位而加以認真地譴責,相反卻將他們的頑皮、幼稚的神情表現得活潑可愛。
第三段從“俄頃風定云墨色”至“長夜沾濕何由徹”,描寫風定屋漏雨來之夜,愁迫難眠的情景。
這段頭兩句先描繪風息云濃,漸近黑夜,大雨襲臨之勢,交待了天氣的變化和時間的推移。“俄頃”點明時間的短暫,“漠漠”、“昏黑”渲染出大雨前陰霾濃暗的氣氛。【第3句】:四句接著從天氣惡變寫到破屋的情形:一床蓋過多年的粗布被子,棉花已經干硬不能御寒,以致蓋在身上“冷似鐵”。被里子已經單薄得無筋力了,所以孩子在睡夢中一蹬就破。這種對布衾的細膩描繪,逼真地展現了詩人的困苦圖景。“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秋夜棉被本已“冷似鐵”,然又遭屋漏雨淋,床上幾乎無干處,其景象就可想而知。因此詩人瞻前顧后,從眼前的一切回想到多年的顛沛流離生活,真是愁苦不堪,徹夜難眠,怎不希望天快亮啊!
第四段從“安得廣廈千萬間”至篇末,表達詩人的理想和愿望。
詩人在破屋濕床之上,徹夜難眠,由自己的苦難,想到天下廣大窮苦人民的苦難,并且把自己的命運和廣大人民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并從中升華出寧愿犧牲自己而能普濟天下窮人的崇高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多么富于浪漫而有氣魄的想象;“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又是何等地激情奔瀉!這幾句豪言壯語正是詩人偉大理想與高尚品質的集中體現。
這首詩,通俗流暢,廣為流傳,茅屋為秋風所破,從白天、傍晚、夜里、直到第二天早晨,所見所感可寫的東西很多,但詩人精心選擇了風卷屋茅、頑童抱茅、倚杖嘆息、孩兒蹬被、屋濕無干處等場面和細節,進行具體形象地描繪,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詩人當時所經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這種痛苦正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整個社會人民生活的縮影,從而使詩歌的主題思想更富有現實意義。
這首詩第一段以描寫為主,【第2句】:三段以敘述為主,第四段以抒情為主。前三段寫的是具體事物,因為緊扣主題,充滿了感情,所以不使人感到板滯,最后一段的抒情,由于用了“廣廈千萬間”,“天下寒士俱歡顏”等鮮明、生動的形象來表達,也就使抒情避免了抽象、空洞。
此外這首詩的語言樸素、生動。不用典故,沒有華麗的辭藻,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有感染力,同時詩的形式自由,揮灑自如。全詩以七言為主,間有九言句式。無論是長句或是短句;無論是快是慢;無論是高昂激烈或是沉郁頓挫,都是隨著詩人感情的波瀾而變化起伏,搖曳多姿,充分地表達了詩歌的主旨。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唐詩鑒賞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詩人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這首詩可分為四節。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卷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后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觀描寫之中。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卷了起來,吹過江法,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第1句】: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并不“冷”,正由于“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于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這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后一節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么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并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空囊》杜甫唐詩鑒賞
空囊
杜甫
翠柏苦猶食,
明霞高可餐。
世人共魯莽,
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
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
留得一錢看。
杜甫詩鑒賞
乾元二年(759) ,杜甫棄官由華州寄居秦州同谷。這時,戰亂動蕩仍未平息,詩人生活極其艱難。
杜甫這首詩,通過寫自己的`空囊,以小見大,反映當時的社會和詩人自身的思想、遭遇。
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詩人緊扣詩題,意在言外,寫出兩層意思,一層是說窮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權且充饑,這是明意。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層言外之意,在古人看來,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語出自《列仙傳》“赤松子好食柏實”
和司馬相如《大人賦》“呼吸沆瀣餐朝霞”。表現杜甫雖生當亂世,饑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節高尚。
頷聯“世人共魯莽,吾道屬艱難”,揭示囊空的根本原因。所謂“世人共魯莽”,指人多茍且偷安。
戰亂爆發后,詩人棄家鄜州,奔赴靈武,中途陷于叛軍之手,后又因兩次直言上奏,受貶去職,但他“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及至貧寒如此,仍然持道守節。這里,杜甫所說的“吾道”,是不愿茍得之直道,忠勇報國之達道。頷聯兩句,通過對比的手法,將杜甫高尚不俗的品格鮮明地凸現出來了。
頸聯“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進而具體寫貧狀。作者皆從“寒”字來入筆。上句說“不爨”,并非因為“井晨凍”,而是因為無食。嚴冬季節,卻晨炊無米,夜寒難御,可見一貧如洗。
尾聯“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點明“空囊”題旨。在寫法上,此聯出之以幽默詼諧之筆。試想,已是身無分文,貧不自救,卻還要強留一錢在空囊之中,以免他人笑話,這舉動本身就是一種反常。作者正是以這種貌似輕松詼諧的話,渲染自己心里沉重悲苦的情緒。申涵光評杜詩云:“杜公每遇廢棄之物,便說得性情相關,如病馬、除架是也”(《仇注杜詩》引)。
這首五律措語平實,莊諧間出,頷聯以莊語見清操,尾聯以諧語抒感慨,相得益彰。而音節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聯“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兩句,一孤平一單仄,不求諧聲;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應多仄聲,明霞仰頭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應多平聲,可謂聲情相符。
杜甫唐詩鑒賞 后游
后游
杜甫
寺憶曾游處,
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
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
舍此復何之?
杜甫詩鑒賞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不久第二次游覽時即寫了這首《后游》。
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今日之游,后四句寫觀景解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采用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點明游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突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游覽之后,美好的江山仿佛也在那兒“憶”著我,“等待”著我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 歡迎我再度登臨。頭兩句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描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真可謂人有意,物有情。細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流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言外之意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自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述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余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足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表現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流落異鄉的愁悶完全消減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似乎仍是贊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說明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故而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表面豁達,實則沉郁,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出之。正因為如此,感人更深。詩采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后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