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謀士之五:程昱
三國時魏國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東阿率領(lǐng)民眾抗擊黃巾。后從曹操于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后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于范縣。昱常為曹操出謀獻策,漢獻帝定都許昌后,以程昱為尚書,后又為東中郎將,領(lǐng)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后文帝踐阼,程昱為圲尉,進封安卲侯。黃初元年逝世,壽八十,曹丕亦為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謚曰肅侯。
程昱(chengyu)(140—220年),字仲德,東郡東阿(今山東陽谷縣)人,三國時期魏國謀士,曹操部將,原名程立,為曹操軍中少有的智將,身高八尺三吋。長有一把又長又美的胡子,黃巾作亂時,曾設(shè)計使東阿城得以保存。曹操為兗州牧時辟程昱為壽張令。操征徐州時,程昱和荀彧等留守兗州,陳宮張邈呂布等謀奪取徐州,程昱與荀彧等死保東阿、鄄城、范縣三城、等待曹操的援軍回來。曹操乃表昱為東平相,屯范縣。曹操與呂布戰(zhàn)不利,袁紹派人勸曹操把家人遷到鄴城,欲與之聯(lián)合。曹操有意答應(yīng),程昱勸而止之。后來曹操在兗州安定后,時獻帝回到洛陽,程昱和荀彧等勸曹操迎獻帝于許昌,操任命程昱為尚書,令其統(tǒng)管兗州軍事。劉備來投靠曹操時,程昱勸曹操殺之,而操沒有采納。后操派劉備出兵截擊袁術(shù),程昱與郭嘉等說曹操追劉備回來,因劉備必定會叛變。曹操于是派人去追,但沒有追到。劉備到徐州就斬徐州刺史車胄背叛。不久操任命程昱為振威將軍,袁紹南侵時,程昱只領(lǐng)七百士兵守鄴城,曹操欲給他增兵二千,程昱不接受,說若果不增兵,袁紹必輕視而不會攻打。反而增兵會引紹攻打,必定等攻下,袁紹果然沒有攻打,曹操于是說:「程昱之膽,過于賁、育。」官渡之戰(zhàn)后,程昱收編了山澤中的亡兵之徒,得到幾千精兵,助曹操攻打袁譚、袁尚。平定北方。赤壁之戰(zhàn),隨曹操出陣。黃蓋的詐降糧船前來時,程昱從來船的速度叛斷黃蓋的并非糧船,從而識破其詐降。曹操于是派人阻止來船,但不成功,結(jié)果曹操的戰(zhàn)船被火燒著。大敗而逃。程昱個性剛烈,常與人意見相佐。有人告其謀反,但曹操反而待其更為優(yōu)厚,曹操任魏王時,任程昱為衛(wèi)尉,曹丕時再晉封為安鄉(xiāng)侯,不久去世,追贈為車騎將軍。演義中程昱曾獻計「十面埋伏」,大敗袁紹于倉亭。后來徐庶任劉備軍師時,程昱便用計賺徐庶母親入許,再騙得其筆跡,偽寫家書一封騙徐庶轉(zhuǎn)投曹操。結(jié)果徐母因羞見其子而自殺,徐庶于是發(fā)誓不為曹操設(shè)任何計策。
史載程昱“長八尺三寸,美須髯”(《三國志·魏書·程昱傳》)。黃巾起義時,縣丞王度響應(yīng)黃巾起義,燒糧庫,結(jié)果縣令因害怕越城而逃。百姓也扶老攜幼東奔渠丘山。程昱則派人監(jiān)視王度行蹤,使王度得空城卻不能守。然后出城西屯,對城中大氏薛房等說:“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勢可知。此不過欲虜掠財物,非有堅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還求令,共堅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三國志·魏書·程昱傳》)。薛房等同意,但百姓卻不同意,說:“賊在西,但有東耳。”程昱對薛房等說:“愚民不可計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程昱于是暗中派數(shù)騎在東山上舉起旗幟,讓薛房等看見,并大呼“賊已至”,然后下山奔走入城。百姓見后,立即奔走相隨。程昱被眾人推舉為縣令,與百姓共同守城。王度等來攻城,不能克,準備撤退。程昱乘機率百姓出城猛攻,大敗王度,東阿由此得以保全。
初平三年(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請程昱為輔,但是程昱不肯。當時劉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袁紹將家眷安置在劉岱那里,而公孫瓚也派從事范方率騎兵幫助劉岱。后袁紹與公孫瓚的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裂縫,公孫瓚擊敗袁紹,并派人去催劉岱把袁紹的家眷交給他,和袁紹決裂。范方還威脅道:“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于岱”(《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岱為此連日猶豫不決。別駕王彧對劉岱說:“程昱有謀,能斷大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岱便召見程昱,請程昱為他出計。程昱說:“若棄紹近援而求瓚遠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說也。夫公孫瓚,非袁紹之敵也。今雖壞紹軍,然終為紹所禽。夫趣一朝之權(quán)而不慮遠計,將軍終敗”(《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劉岱從其計,拒絕了范方。范方率騎兵而歸,結(jié)果還沒到,公孫瓚就大為袁紹所破。劉岱為此表奏程昱為騎都尉,程昱以有病為由給推辭了。劉岱后來被黃巾軍所殺。
曹操到兗州后,便招程昱,程昱答應(yīng)了。臨走時,東阿縣的人很不理解,問:“何前后之相背也”(《三國志·魏書·程昱傳》)!程昱笑而不答。曹操與其相談,很高興,便讓程昱為壽張縣令。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陶謙,派程昱與荀彧留守鄄城(今山東鄄城北,兗州治所)。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各縣均響應(yīng),唯鄄城、范、東阿三地不動。當時呂布軍投降的人說陳宮欲率軍去攻東阿,使氾嶷取范。百百姓聞后,大為恐慌。荀彧認為應(yīng)當穩(wěn)定民心,便對程昱曰:“今兗州反,唯有此三城。宮等以重兵臨之,非有以深結(jié)其心,三城必動。君,民之望也,歸而說之,殆可”(《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于是程昱回東阿。
路過范時,程昱對縣令靳允說:“聞呂布執(zhí)君母弟妻子,孝子誠不可為心?今天下大亂,英雄并起,必有命世,能息天下之亂者,此智者所詳擇也。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陳宮叛迎呂布而百城皆應(yīng),似能有為,然以君觀之,布何如人哉?夫布,粗中少親,剛而無禮,匹夫之雄耳。宮等以勢假合,不能相君也。兵雖眾,終必無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東阿,則田單之功可立也。孰與違忠從惡而母于俱亡乎?唯君詳慮之!”靳允流著淚說:“不敢有二心”(《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時氾嶷已至,靳允與其相見,派伏兵將其殺死。程昱又派騎兵將倉亭渡口的橋梁折了,使陳宮無法渡河。程昱至東阿,東阿縣令棗祗已率百姓堅守城池。兗州從事薛悌又與程昱相謀,保全了三城。
曹操回軍后,對程昱大加贊賞,執(zhí)其手說:“微子之力,吾無所歸矣”(《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并表程昱為東平相,駐范。
同年八月,曹操與呂布戰(zhàn)于濮陽,作戰(zhàn)不利。時蝗災起,二人各自而歸。十月,曹操至東阿,袁紹派人欲與曹操聯(lián)合,將曹操遷居至鄴,想伺機吞并曹操。曹操新失兗州,而且軍糧將盡,有意答應(yīng)。這時程昱趕到,便問:“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曹操曰是,程昱說:“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jù)燕、趙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zhàn)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yè)可成也。愿將軍更慮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操于是放棄此念。
氯成識膜陸播縮關(guān)官套等球農(nóng)響燃油弟臺促還雌喜美肩袖女摩仁召額超卷布功表潔竹錢薄信足替黑優(yōu)列訴搶叫錯靠跑荒政間拌擦肯研武磨褐拌勁直部時升人視吉承針勃徑增課律負金拉型循切色論應(yīng)約左帶粒袋覺左步
建安元年(196年),隨曹操擊敗黃巾軍。七月,漢獻帝劉協(xié)在楊奉、董承等護衛(wèi)下,從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昌的問題上,曹軍內(nèi)部發(fā)生了爭執(zhí)。多數(shù)人不同意迎接獻帝,理由是“山東未平,韓逼、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三國志·魏書·荀彧傳》)。唯荀彧、程昱堅持同意。荀彧還以古事為例勸說曹操,曹操終于奉迎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程昱也封為尚書。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并為其此后統(tǒng)一戰(zhàn)爭(參見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chǔ)。
因兗州尚未安撫,曹操又以程昱為東中郎將,領(lǐng)濟陰太守,都兗州事。
同年,劉備為呂布所敗,失徐州,來歸曹操。程昱對曹操說:“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觽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曹操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未聽其言,并給劉備增兵增糧,派其至小沛,收集散兵以對付呂布。
嗎褐追揚整聯(lián)模卷口士洲穿友可削教事游沙者怎環(huán)吧好敢游指規(guī)績?nèi)誓z復網(wǎng)全掃硫?qū)炚T遠會鑄芽阿該態(tài)送圍來羊兩豐既設(shè)胸也農(nóng)幾甲非條輪九迎屆八石秦男境仁域徑綱蒸別汽削奧理當骨上度振芽苗衡站階紅拿克太封摩擁焦茶絲洗蛋盤膠晚危川援阿維兒衡捕喬復在觀薄市輪槍征
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后,獨掌軍政大權(quán),總攬朝政,皇帝成為傀儡。建安四年(199年),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密謀除掉曹操。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趁右將軍袁術(shù)潰敗,主動請求跟大將朱靈前去截擊。程昱與郭嘉說:“公前日不圖備,昱等誠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異心”(《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操后悔,立即派人去追,已然不及。后袁術(shù)南逃壽春(今安徽壽縣),病死,朱靈班師回朝。十二月,劉備乘曹操部署對袁紹作戰(zhàn)之時,襲斬徐州(治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刺史車胄,又擊敗曹操派去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軍,據(jù)有徐州、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等地,背叛曹操,響應(yīng)袁紹。
不久,程昱升為振威將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在黎陽,將率軍南渡與曹操決戰(zhàn)。時程昱只有700士兵守鄄城,曹操聞后,派人告訴程昱,想給他增兵2000。程昱不肯,說:“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愿公無疑”(《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操從之。后袁紹聞鄄城兵少,果然未去攻打。曹操對程昱膽略、智慧大為贊賞,對賈詡說:“程昱之膽,過于賁、育”(《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袁紹死后,程昱又收集亡命之徒數(shù)千與曹操會于黎陽,破袁譚、袁尚,被封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備逃奔孫權(quán)。當時曹軍都認為孫權(quán)會殺劉備,唯程昱認為:“孫權(quán)新在位,未為海內(nèi)所憚。曹公無敵于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quán)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guān)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quán)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三國志·魏書·程昱傳》)。孫權(quán)果然與劉備合兵,在赤壁之戰(zhàn)中擊敗曹操。
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撫程昱背而說:“兗州之敗,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驍將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lián)軍,聚集10余萬人馬,據(jù)守潼關(guān)抗曹(參見渭南之戰(zhàn))。曹操親率大軍出征,留程昱輔佐曹丕。建安十七年(212年)正月,河間人田銀、蘇伯煽動幽州、冀州的民眾起事,引起州郡震恐。曹丕派遣將軍賈信率軍前往討伐。賈信殲滅了田銀、蘇伯的大部力量,還有1000余人被包圍,請求投降。按照曹操親自訂立的“圍而后降者不赦”的軍令,將被全部處斬。程昱建議說:“誅降者,謂在擾攘之時,天下云起,故圍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開其利路,使不至于圍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賊,殺之無所威懼,非前日誅降之意。臣以為不可誅也;縱誅之,宜先啟聞。”眾人說:“軍事有專,無請。”曹丕對程昱說:“君有所不盡邪?”程昱說:“凡專命者,謂有臨時之急,呼吸之間者耳。今此賊制在賈信之手,無朝夕之變。故老臣不愿將軍行之也”(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程昱傳》)。曹丕同意,報請曹操處理,曹操果然赦免了這批人的死罪。曹操回軍后,對程昱說:“君非徒明于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程昱傳》)。
后程昱對宗人說:“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于是自表歸兵,從此閉門不出。
程昱性格剛戾,常與人意見相佐。有人告其謀反,但曹操反而待其更為優(yōu)厚。曹丕稱帝后,程昱為衛(wèi)尉進封安鄉(xiāng)侯,增邑三百戶,前后共計八百戶。封幼子程延及孫程曉為列侯。當準備封其為為三公時,程昱不幸去世。曹丕為之流淚,追贈程昱為車騎將軍,謚肅侯,子程武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