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作文250字
端午節的來歷作文250字
端午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之一。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下面小編整理了端午節的來歷作文250字,歡迎參考借鑒!
【第一篇】: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至今已經許多年了。
關于端午節的兒歌有:“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傳說,最令人難忘的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屈原是楚國的一位大臣,最后被一些小人趕出了朝廷,而寫下了《天問》等詩,秦國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著國家遇難,寫下了《懷沙》之后,跳入了汨羅江。屈原死后,楚國百姓非常傷心,就劃船到汨羅江,人們在江里來回打撈,還把粽子投入江中,讓魚蝦吃飽,有一位大醫生用一些雄黃酒灑入江中,把魚蝦藥暈。這是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尸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這就是端午節的來歷。
【第二篇】: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端午節來源于屈原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名端陽,端是“開端”、“開始”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第三篇】: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一看到媽媽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道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只知道每年家里就像過年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是知道一點點關于紀念屈端午食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剛到五月,家里就開始浸泡糯米了。媽媽一般都會準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媽媽就是一直這樣做的。
端午前一天,媽媽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粽子也并不簡單。
至于還有什么我就一無所知了。
【第四篇】: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這天我們要吃粽子,扎五彩線,在爸爸的老家姜堰每年都會舉行賽龍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
早在前幾天奶奶就在菜市場買好了粽葉和艾草。奶奶說艾草掛在門上是可以驅邪保平安的。只見一大早奶奶就把粽葉泡在大盆子里,說上午包粽子。下午等我放學的時候一籃子粽子已經包好了,有棱有角的,碧綠綠的,好看極了。
奶奶把它們一起放到鍋里煮,不一會兒,清香的粽葉味就飄了出來。晚上我一邊吃著香甜糯軟的粽子,一邊聽爸爸說端午節的由來。原來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我真喜歡端午節。
【第五篇】:端午節的來歷作文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