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情感作文匯總六篇
關于小學情感作文匯總六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情感作文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情感作文 篇1
昨天,媽媽問我,:“你的長命鎖呢?”我說:“我不知道啊?!眿寢尵秃車绤柕呐u我說:“你怎么老是丟東西,下次如果你還是丟東西的話,我就一個月不給你買好東西。”可后來媽媽找到了我的長命鎖,我才對媽媽說:“媽媽,您誤會我了。”
媽媽終于弄清楚這個鎖是她自己放的,媽媽就趕緊對我說:“對不起,亞晶,我的寶貝女兒,我錯怪你了!”然后我們就都笑了......
小學情感作文 篇2
親情,只在我懂事之前。一個月前,一份“淡淡”的親情也斷開了,奶奶的溺愛也使我沒有任何安全感。長大……還沒有,也許我就是自己的親人。
媽媽,在我遙遠的記憶里,你是百般呵護我的。現在,一切都沒有了,只在每學期的開學時,送我回學校。爸爸,兩個月沒見了,你還好么?你天天在鄭州忙東忙西的,我想你了,國慶節你回來么?姐姐,你走了以后,我就沒人說話了,你知道一個人在家多寂寞么?不是玩電腦,就是看電視,我在家過的日子太寂寞。
我在家天天希望快點兒開學!想起小時侯去八里溝玩,開著車在路上有說有笑的,當時我們還在一起玩水。想起小時侯,我生病了,在住院部,你們臉上關切、溫暖的笑,我感覺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我希望全家團聚,不希望四分五裂!為什么我爸讓我轉學我不轉,這個理由我想了好久沒想清楚,只是內心有一種直覺一直在提醒我不能轉學。現在我想清楚了,因為這里的友情重于親情,這里有同學的真誠、老師的理解,有我想要的溫暖。
我想要親情,但現在只能用友情來不這個缺口。感情里少了一個,不正常。我好想讓它變正常!
小學情感作文 篇3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質,這是當前小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是培養學生情感素質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通過作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從小就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情感素養
小學生詞匯量有限,寫作的時候文章空洞、蒼白,學生所寫出的文章只是在敘事,而沒有情感的文章就失去了靈魂,這嚴重影響了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一、利用真實情感對學生進行啟發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思想情感能夠對學生產生很深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就應該充分地發揮自身的魅力,用最真實的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染、熏陶。在進行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也是如此,教師要充分地調動自身的情感,用真情去感化啟發學生,開啟學生情感世界的大門。
例如,在學校舉辦拔河比賽之后,可以讓學生寫下比賽的經過和自己的感受,而在布置寫作任務之前,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動員:“同學們,我們班在拔河比賽上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每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我相信大家心情一定很激動,老師也是一樣,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讓我們一起鼓掌,為你們所獲得的成績慶賀。下面讓我們拿起筆記錄下這榮譽的時刻吧!”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的情感因素充分地調動起來,所寫的文章更加真實、情感也更加豐富。
二、創設情境對情感素質進行深化
情感需要特定的情境才能產生,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內心體驗。例如,在進行小學三年級《我愛秋天》這一內容的寫作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情境,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秋天相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看到秋天的紅楓葉以及農民伯伯豐收時的喜悅,等等。通過直觀地展現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對于秋天的喜愛之情,在多媒體情境中學生獲得了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所寫的文章就能更加充實,情感也十分真摯,同時,又富有生活情趣。
總之,情感素質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實施情感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素質,充分重視學生自身的情感特點,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抒發內心最真實的情感和感受,這樣教師才能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幫助學生解決情感上的煩惱,讓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還能有健康的心態、樂觀的情緒、積極向上的態度,為學生日后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情感作文 篇4
解讀小學作文與情感的關系
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總是直接跟情感體驗相聯系。因此,作文教學就情感誘發而言,尤為重要。
走進大自然,陶冶情感。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情感是伴隨著認識活動而產生的。列寧曾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正說明了情感對人的認識和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孩子們要帶著情感認識周圍的世界,必須走進大自然,對太陽、樹木、花朵、云彩以及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色彩和音樂進行了解,不僅用智慧,而且整個地用心靈來感知一切。因此,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地組織學生開展參觀、比賽、游覽及其它有益的活動,努力開辟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陶冶學生的情感。可組織春游或秋游活動,要求寫《記一個游覽活動》的作文;讓學生觀看一場緊張的球賽,要求寫《記一次球賽》的作文。
細致觀察,深刻認識,豐富情感。
學生只有在認真地觀察、深刻地認識了客觀事物后,才會使自己的情感與之產生共鳴,從而寫出一篇好文章。這正符合作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佳”的道理。平時,學生對周圍大量的人、物、事往往視而不見,主要原因是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懂得如何去觀察、認識事物。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觀察和認識事物。應在觀察中豐富和發展學生的高級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等,使學生的生活情趣更加高尚,生活的感受也會更加深刻,更加敏感。讓他們的心靈與事物間搭起一座情感的橋梁,從而通向“為文始佳”的目的地。
創設情景,激發情感。
“作文難”是學生寫作心理的一大障礙。指導小學生作文,不能采取硬性命題的做法。小學生情感豐富,善于想象,易受感染,必須調整小學生的作文心境。蘇聯教育家聶恰耶娃就主張,把作文訓練同閱讀、美術、音樂等學科聯系起來,在帶動學生情感的前提下,讓他們攝取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內容。因此,在指導習作時,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用語言或借助電教手段,通過朗讀、評論樂曲、看畫面等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聯想,從而使學生入境生情,浮想聯翩,繼而有感而發。如在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首先引導學生想象,在腦海里再現小女孩凍死街頭的悲慘畫面,引發情感。其次,通過朗讀,傳達這幅悲慘畫面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情感又使浮現在學生腦海里的畫面更鮮明,形象和情感相互起作用,把學生帶進童話世界。最后,可讓學生動筆寫一篇《給賣火柴的小女孩一封信》的作文,情感撥動了學生寫作的筆頭,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學效果。以情感為中心的作文教學框架,揭示了作文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只有抓住情感,才可獲“文、道”之得,作文教學的目的任務才能得以完成。
小學情感作文 篇5
今天上午,小明在寫作業時,聽見有人說“你打,你打。”他以為是兩個小朋友在打架,就跑過去想把他倆拉開,到了那里小明才知道是倆個小女生在打乒乓球,她們在讓對方打乒乓球時說:“你打,你打。”
小明給她們打了個招呼說:“你們好?!迸鷤冋f:“你好小明?!毙∶饔终f:“我以為你們在打架,真是誤會你們。了?!?/p>
小學情感作文 篇6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始接觸作文寫作的基礎時段,學生寫作文章多如記錄流水賬一般,思維與能力局限于簡單寫人、記事,千篇一律,毫無情感可言。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價值觀念與情感態度的正確導向作用,以塑成小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品德高尚的人生態度。本文將從作文中情感的重要性入手,分析情感對學生寫作能力培養的益處,并藉此提出了引導小學生在作文中表露情感的方法,以期對我國小學寫作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作文寫作 情感滲入 小學生 寫作能力
情感滲入由此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是寫作的動力,也是文章的生命。如何讓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學會主動、積極的思考,借助情感互動來深化課文理解與體驗,在情感的熏陶下感悟出不同的文字涵義,已然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師熱議的課題。
1. 作文寫作中“情感”的重要性
正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如資深作家們都深諳的寫作精髓――將心交給讀者。缺失感情的文章是無法打動讀者的,這一前人經驗之談,正好教會了我們,作文要想拿到高分,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讓文章富有情感。古人的“文思泉涌”是一涌而出的情感爆發,作為寫作的動力,情感促使著文路的一氣呵成。所以,在學生夯實寫作基礎的小學階段,情感滲入與豐富是讓學生愛上寫作的動力之源。在文人眼中的文章,不論字詞抑或結構,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體,情感則是這一“活體”的“靈魂”,以此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激發學生寫作欲望首要喚醒其內心對“靈魂”的培養,只有讓學生打開寫作思路,方能“情至石開”、“以情融情”,讓整個作文教學便充滿活力。
2 .情感滲入對小學生作文寫作的裨益
情感最為人類交流最為基本的需求之一,并不是片面存在的。在教學活動中,通常以師生互動交流的形態出現,籍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與“學”來體現。然而教學的過程并非恒古不變的沿用同一種教學形式施教的`,必須要結合具體生情、學情以及教學的不同內容來靈活、動態的開展教學活動。多數文章的情感因素都是以“玉陷石間”的形態出現,其并非直接躍然于紙上的,需要深入剖析才能夠心領神會。要讓學生體會文章深意,必須先行挖掘文中情感因素所在與所指。教學實踐證明了情感的滲透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智力的開發、心理素質的提升等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其能夠促使學生對富有深刻情感內涵的語文教材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挖掘出文章深處關鍵主旨,激發起學生對情感的各種響應與共鳴。所以,教師要懂得借助語文學科最為明顯的情感特性,融入課文講授之中感染學生的情感,將文章作者所傾注的情感因素移“情”于學生,使之情感互通,激發真實的情感體驗。
3 .引導小學生在作文寫作中釋放情感
3.1共賞佳文,導出情感
小學生剛剛接觸作文寫作,很多時候不知如何下筆,不知道寫什么,也不懂得如何寫。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為他們挑選一些優秀作文、范文來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啟發靈感。如在寫作教學中,筆者就選用了“冰心作文獎”比賽中小學組獲獎作文《媽媽回來了》作為范文與學生共賞,該文僅有百余字,記錄的不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也沒有奪人眼目的詞句,但卻由衷散發著一股感人、令人牽絆的共鳴:“前段時間,媽媽去杭州學習,去了好長時間,可能有一個月吧。今天,媽媽終于從杭州回來了,我非常高興!因為媽媽的懷抱很暖和;因為媽媽回來了,爸爸的生日就能過得更好;因為媽媽在家里會給我讀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很想她;想媽媽的感覺,是一種想哭的感覺。”文章邏輯因果的承接十分到位,打動著讀者的每一絲心弦。此時再從旁引導學生展開對自己媽媽不在身邊時的回憶與感想,便能引發學生們的百感交集,觸動至深;而后再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以《媽媽不在家的那些天》為題寫下自己的感想。實踐證明,經過引導與啟發的學生寫作水平,都有著顯著提高。
3.2貼近內心,發現素材
其實學生的內心潛藏著很多的情感因素,有開心或難過,有幸喜或感動,有埋怨或感恩,受年齡與心智發育程度的限制,他們自身對此并沒有明顯察覺,可以說諸類情感長期都處于一種休眠狀態。所以,不能以小學生年齡問題就斷定他們沒有情感,這需要教師善于觀察,多份關愛,走進學生內心世界來“激活”他們的情感噴發。與本文上述范文共賞的例子同理,此前學生們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對媽媽有著那般深刻地依賴,是如此的依賴,通過引導,學生才會回想起媽媽不再身邊的日子,自己當時獨處時那一份由衷的心情與感觸,繼而才能就這一份感想牽出媽媽平時對自己的疼愛,再由此轉化成一絲絲地對媽媽的思念與深愛,隨之種種情感的交織與涌現,這便是很好的寫作素材。
3.3善用表達,流露真情
情感雖在,但也需要借助正確的表達方式,才能完整的將內心世界情感的波動寫在紙上,讓人了解到。由此,書面表達能力的好壞也是寫作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選用真實、樸實的詞句是小學生寫作闡述情感元素的最佳表達方式,對于某些需要加強情感重量的可以適當選用部分詞語來點睛,或是鋪排設置一些情感沖突、生活細微來以小見大,傳達真摯情感,盡量避免刻意地使用華麗的辭藻。表達的方式與技巧種類繁多,這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循序漸進地教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領悟到寫作的真諦,真正學會表達內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