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讀后感500字
弘賢作文網“羚羊木雕讀后感”相關讀后感,羚羊作文內容:
《羚羊木雕》是張之路的短篇小說,主要通過家庭生活中的小事向讀者反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羚羊木雕讀后感500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羚羊木雕讀后感范文
看著你喜滋滋地告訴我,要我閱讀《羚羊木雕》并寫一篇閱讀感受的時候,頗感意外,同時心里也為你們老師的做法叫好。
當我再次拿起語文課本,仔細閱讀這篇課文并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意思。有句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什么樣的讀者,都能從這篇文章中讀到主人公對這段友誼的珍惜,對父母親的這種行為的不理解。建宇,我讀了你預習時的初讀感受,很為你有這種想法而覺得欣慰。
建宇,我也真的非常希望你有一兩個這種真正的朋友。現在你已經十二歲了,能夠比較恰當地處理與朋友之間的事情了。你從六歲開始跟在我和你媽身邊,我們就一直鼓勵你與小伙伴交往,也很開心地看著你交到好朋友,非常歡迎你帶同學、朋友來家里玩。只是,我也經常聽到你說,誰哪兒不好了,誰誰誰怎么了,不和誰玩了等等。建宇,真正的朋友,是要用心去交的,要全心全意去感受,要時時刻刻去澆灌那朵友誼之花。交一個朋友,不但要發現他的優點,也要能看到他的缺點,要能包容,要能體諒,這樣才是真正的朋友。
但是,朋友,特別是這種真正的朋友,不是你想要有就能有的。首先,需要你去認識、了解身邊的同學、伙伴,你要選擇自己的交往對象,是那種和你投緣的,你認可他很多方面的,才有可能成為那種真正的朋友;其次,需要你的付出。友誼從來不是付出和回報這么簡單的事情,但友情從來就是相互的。如果你不對他好,那么,他又為什么會對你好。為什么會珍惜你呢?
我相信建宇,如果你能真誠地對待你身邊的同學、伙伴,幫助別人,寬容、理解他人,那么,很快你就能交到很好的朋友,品嘗到友情的甜蜜的。
建宇,作為一個十二歲的男孩,不僅僅要學會如何對待友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珍惜父母親的愛,要有一顆感恩的心。
《羚羊木雕》讀后感作文
假如親人和知己擺在你面前,你會選擇誰?
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人云:“血濃于水”。親人自然是最重要的,畢竟相互之間的血管里,都流淌著對方的一部分。而自古以來又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之事,又可見知音也是分量不輕。然而當二者對你的意愿相互矛盾時,你會聽誰的?
這正是《羚羊木雕》一文中,作者所遇到的問題。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后,我也為作者感到傷心。他的父親送給了他一個羚羊木雕,而作者又把木雕送給了知己萬芳,最后又不得不要回來,通過文章中細膩的心理描寫不難看出,作者是十分為難的。我也試想過,當我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會怎么辦,最后我發現——我會不知所措。
再讀了幾遍后,我發現了問題所在:最開始的時候,由于作者擅作主張,未經父親的允許就將木雕送給好友,導致了后來的兩難局面。所以在一開始,如果作者想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那么他就應該先跟父親商量商量。如果父親同意,那么一切后來的事就都不會發生,如果父親不同意,那也沒辦法。但如果都不問一下,先斬后奏,這必然是不對的。因為作者當時的年齡還小,不足以想清楚將羚羊木雕送給萬芳后,會造成什么影響,所以應該先跟父親商量好了之后再做決定。
獨立思考自然是好的,但是我們的年紀還小,不足以真正地思考到問題的每一個后果和細枝末節。這就像雛鷹難以對付狡猾的老蛇一樣。所以我們應該通過父母的經歷吸取經驗,不去做無意義的冒險,為我們獨立后的生活做好準備。
羚羊木雕讀后感500字
讀了《羚羊木雕》一課后,使我深深地知道友誼是第一的,友誼是最偉大的。課文中的“我”和萬芳倆人的友誼像一塊經過千錘百煉的巖石,不管受到多大的沖擊都是完整無缺的。可以這么說:假如人生沒有友誼,就是人殘酷的人生。
初中的生活對于一個小學剛入中學的學生來說,畢竟不習慣,像我,要是不想家才怪。初中的新學生是素不相識的,但她們卻有互助的精神。
那是一個寒冷的一天,北風呼呼地吼叫著,好像有誰惹他生氣似的。當我穿著一件薄衣裳,冷得打顫,我想向宿舍的同學借,但看見一個個陌生的面孔,從眼前晃過,又把溜到嘴邊的話咽了下去。我坐在床邊,看看床,慘了,連被子都忘帶了,要是有一張被子就好了,閉著眼想著想著,自己如同在夢中。我想夢有什么不好,只要是屬于自己所擁有的,在夢中有火爐,衣服……,突然好像有什么東西落在我身上,睜開眼,是一件紫色的運動服,眼前站著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同學,笑瞇瞇地看著我,我想不會是在夢里吧,我學電視上的咬了一下子指頭:“哎呀!真痛,這不是在夢里,”她說:“冷嗎?我這兒還有衣服。”我說:“不用了,謝謝你。”她說:“同學之間不必這么說。以后我們還要互相幫助。”看著她,我不知說什么好,這就是開學來同學第一次幫助了我,或許你們覺得不值得一提,但對于我卻是一件在記憶中不可磨滅的永久記憶。
風吹散了我心中的烏云,真摯的友誼使我感到如同春天般的溫暖,不管歲月流逝得多快,我們的友誼會像海一樣越陳越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