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議結(jié)合作文1200字
議論,就是作者對某個事物或某種現(xiàn)象表明觀點、態(tài)度,提出自己主張什么,或贊成、反對什么。作為一種重要釣表達(dá)方式,議論在議論文、記敘文和說明文三種文體中都經(jīng)常使用。 在記敘文、說明文中加點議論,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這種寫法,通常稱作‘夾敘夾議”)。它大多是對于所記敘、說明部分內(nèi)容的提示或總括。
例如。課文《落花生》中,除了寫“我們姐弟幾個”“買種,翻地,播種,澆水”和收獲花生之外,重點在于‘父親”和“我” 的幾句議論:“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幕之心。你們看他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
”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些議論(看法),就是從實入手,以實帶虛,就物(或事) 論理,敘議結(jié)合的好例子。《狼牙山五壯士》在記敘了八路軍五壯士頑強抗敵,英勇跳崖的故事后,用兩句議論結(jié)束全文,作出評價,同時也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說明文《趙州橋》一課在介紹了建橋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橋的主要特點后,篇末點題道“趙州橋表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
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chǎn)。”這樣寫,先感性,后理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使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有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效果。 《喜事》這篇記敘文,寫的是村里就要用上自來水了, “吃水難’的間題即將得到解決,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喜悅與議論。
也許,用慣了自來水或面對大江大河的人會不以為然地說,水有什么了不起?用上水有什么喜可言?其實,水是人類生活、生產(chǎn)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水是生命的源泉。可以說,人們無時無刻離不開水。明白了水的重要性和缺- 水之苦之后,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作者之“喜”。 要言“喜”,就要發(fā)發(fā)議論,談?wù)勏苍谀睦铮矎暮蝸淼鹊取?/P>
而這議論,義不能架空來談,否則就會象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讓人家弄不清其中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也就不會信服、共鳴。 《喜事》一文的敘議結(jié)合,不采用先敘后議、敘議分開的寫法,而是直接把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主張等,水乳交溶地揉合在敘述之中加以表達(dá),因此顯得更加真切、自然。例如,文中寫到村里缺水之苦時說:“……浪費了多少時鳳呀!這樣,影響了生活。耽誤了生產(chǎn)”,“我們多么盼望能早日解決吃水難的問題呀!”
而在敘述打深井建水塔的由來時寫道:“這幾年,黨的政策好,鄉(xiāng)親們都富了起來,解決吃水難的愿望就更加強烈了。”“實現(xiàn)全村自來水化。這真是個好主意!”這種把議論融化在敘述之中的寫法,很值得同學(xué)們注意和學(xué)習(xí)。 《喜事》一文在布局謀篇上也很有特色。
文章運用倒敘,開門見山地點出了“喜”是什么,令人興奮。末段采用想象與比喻,虛實結(jié)合,富有情趣。一方面,表現(xiàn)出大家的興奮和熱情,另一方面,也宣告了甘泉流入人們的心田是指日可待,定會實現(xiàn)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