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論讀后感作文1200字以上
【篇一:實踐論讀后感】
馬克思認為:世界時物質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馬克思還認為:一切從實際出發,事物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只有主觀能動性,沒有客觀實踐性是無法取得成功。
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叫《小馬過河》。老馬看到小馬長大了,讓他獨自馱一袋麥子去磨坊,然而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是深是淺小馬發愁了,老牛個子高,認為河水很淺,剛沒小腿。松鼠個子小,認為河水很深,還淹死了他的一個同伴。小馬不知道怎么辦,只有回去問媽媽。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最終的結果是:河水既沒有老牛說的那樣淺,也沒有松鼠說的那樣深,小馬成功渡過河,完成了媽媽交代的任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的《實踐論》,對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和行的關系,剖析得非常透徹,是在馬克思哲學的基礎上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論述。
中國有個"閉門造車"的成語,比喻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至于我們現在所說的"閉門造車",則是形容不顧實際,也不吸取別人的經驗,一味主觀地杜撰瞎造的意思,好比關起門來在家里制造車子,而完全不考慮門外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結果就不合規格,不能適用。
當然,意識對物質起能動作用。列寧說過: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革命運動的成功離不開實踐經驗,就象過去的戰爭,戰爭的領導者,如果是一些沒有經驗的人,不是那些經過無數次失敗的教訓,再結合具體實際,總結經驗和教訓,使得戰術和戰略上取得成功的經驗,從而再一次次的取得勝利,最終取得革命的最大勝利。
聯想到最近的"釣魚島"事件。日本掀起購島鬧劇后,國人喊打聲一片。特別是那些所謂的愛國者,直接把矛頭指向政府,認為政府無能,實則是那些人不懂得從實際出發的真理,不懂得運用毛澤東的實踐論。
釣魚島是釣魚島列島的主島,位于中國東海,距溫州市約356千米、福州市約385千米、基隆市約190千米,距離沖繩約420公里,面積4。3平方公里,周圍海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釣魚島本島面積狹小,沒有可以供大部隊部署的基礎設施,特別是缺乏機場設施。 必須注意的是,釣魚島東南方向是日本控制的琉球群島所屬八重山列島,其中石垣島距離釣魚島僅有170公里,面積達到了222。6平方公里,可以部署大型雷達設備和機場,是日方距離釣魚島最近的重要前進基地。對我方不利的是,八重山列島處于臺灣本島以東,我方空中力量若要打擊八重山列島,最佳攻擊航線會掠過臺灣,須穿越世界上防空火力密度最高的臺北防空區。盡管釣魚島是兩岸中國人的共同利益,但目前臺灣當局明確拒絕兩岸共同保釣,戰時解放軍戰機能否借道臺灣上空攻擊八重山列島實在是難以預測的變量,也即是說日本一定程度上擁有了一個可以不受懲罰的安全后方。
當然,有人說,直接攻擊日本本土。毛澤東的實踐論告訴我們,萬物是普遍聯系的,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那些手無寸鐵的百姓是無辜的傷害。所以,面對釣魚島之爭,我們還得拿出更加穩妥,更加安全的辦法。
【篇二:實踐論讀后感范文1】
《實踐論》是毛澤東寫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為基本線索,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本質特征和重要意義,堅持和發展了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毛澤東在《實踐論》中闡述這以下四個基本問題:(1)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2)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3)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4)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總結了,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在過去的高考課本里,我們學大多數都是為了應付考試,對于一個沒有任何社會經驗的人,學這些理論無異于紙上談兵,即使當時記得很牢,但是如果沒有實踐,你就學不會真正的知識,因為你沒有形成共鳴,而知識和經驗的掌握大多來自于親身實踐。現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識你還記得多少。如果現在讓我們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來的分數呢?所以實踐是重要的。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這是正確的實踐觀。“自覺投身社會實踐中去”,相信這也是對于我們年輕人的一個要求,同時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最好手段。所以,在實踐中進步,從現在開始。
《實踐論》論文的語言不僅直白生動,還準確。對于論文而言,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位的。毛澤東通篇用的都是常見的詞匯,但卻十分精確地表達出了作者的思想內涵。比如說,“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些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那些人在他們的實踐中間取得了‘知’,經過文字和技術的傳達而到達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間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認識某種或某些事物,便只有親身參加于變革現實、變革某種或某些事物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觸到那種或那些事物的現象,也只有在親身參加變各現實的實踐的斗爭中,才能暴露那種或那些事物的本質而理解它們。”簡潔精確的例子把要說的問題一語道破,這也算是毛澤東的高明之處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組成同性質,你就得實行物理學和化學的實驗,變革原子的情況。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你就得參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經驗,事實上多數的知識都是間接經驗的東西,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識。”實踐,不論是怎樣的工作都離不開實踐,實踐出真知!
實踐也是要求我們對于時間和空間有個統一,因為不同的時期和地點則要求我們進行不同的實踐,在整篇實踐論當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具體實例,用那些實例說服人們,我們也知道,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地點,進行不同的實踐。
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毛澤東同志對于這句話給了更加深刻準確的詮釋:在社會實踐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于是認識被證實了,如果達不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在失敗中得到教訓、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許多人總埋怨機會太少,機會從來就不是少,而是機會來了我們沒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要積極提升自我,積極了解各方面知識與經驗,這樣當機會來臨時,我們才能把握機會,創造成功。我們要抓緊機會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才能做有準備的人。
《實踐論》談到,“感覺只解決現象問題,理論才解決本質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說法看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正是許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實踐論》引導我們現在、將來各種實踐活動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它,并領悟其中的思想,應用于我們的實踐,從而使我們更好的參與實踐,在實踐中獲取成功,在實踐中得到經驗。
【篇三:實踐論讀后感作文】
1937年7月,正是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寫了這篇聞名的文章。通觀全篇,此文幾乎是一篇完美無缺的哲學論文,到處閃耀著思辯的哲學光線;同時又因為毛澤東是文學家,身上流著中國文人的血,理所當然地使這篇文章布滿了文學氣息。
實踐是尋求真知的唯一途徑
“實踐是熟悉的來源、動力、目的和檢驗標準。”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熟悉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生產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熟悉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假如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內在實質,“熟悉——實踐——再熟悉”是《實踐論》的實踐路線。
實踐要注重方法
實踐,就是一個怎樣驗證真理是否符合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本來面目的過程。談實踐的方法,我想從實踐的特性開始說起。
一則,實踐具有時間性和地點性:實踐的內容會隨時間、隨場合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被前期、他地的實踐所證實的東西不一定適用于當時(以及未來)、當地。“刻舟求劍”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二則,實踐具備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種局部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于全局實踐,某種偶然實踐的結果不一定體現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類似的錯誤。
三則,實踐具有層次性:此一層次實踐的結論不一定適用于其他層次和全部層次。
四則,實踐具有主觀性: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不可能絕對擺脫實踐主體主觀因素的制約;絕對客觀的人類實踐,是不存在的。主體能動發揮程度的不同,必會影響到實踐的具體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則形成了人類實踐的“隱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僅僅依靠一時一地的、個別的、局部的具體實踐,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熟悉,那是不充分的;僅僅依靠具體實踐所得出的具體結論,而不給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總結,卻來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種熟悉,同樣是不充分的。
具體實踐只能用以證實具體結論,基本實踐只能用以證實基本結論,普遍實踐則可用以證實普遍結論;而唯有借助于人類的理性思維能力(能動),把人類的全部實踐從局部上升到基本、從基本上升到普遍、進而抽象地形成人類的普遍實踐(絕對實踐),才能足夠地證實客觀事物的真理。
另外,還要預防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這篇文章,對當時中國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它批判了當時革命中存在的兩種不良傾向,其一是經驗主義,其二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有什么害處呢?不妨舉一例說明。一隊科研人員要到某雪山頂上探險。一位專家指出,高山頂上酷寒,煤氣孔輕易被凍住,需多帶幾根鋼針以防不測。但是負責裝備的是個老隊員,他僅憑經驗認為,一根鋼針就足夠了,因而沒有服從專家的勸告。結果這群人全部被凍死在山頂,就因為那根鋼針不小心弄斷了,煤氣孔堵塞,無法取暖。這個例能夠極好的說明,經驗是要得的,但經驗主義是萬萬要不得的。我想,犯經驗主義的結果就是,決策前“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實踐后“鼻一酸眼淚流下來”。
實踐要注重總結
總結的過程是一個熟悉飛躍的過程。要善于在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中學習,在再熟悉的環節上下功夫。不論是學習還是總結,都要找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在結合中升華,在結合中創新,在結合中發展。為此,要把調查與研究結合,既弄清情況,又理出頭緒;把經驗與教訓結合,成功的經驗固然重要,但失敗的教訓更可貴,從教訓中學習往往使人更聰明;把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結合,既要有豐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質;把集中起來與堅持下去結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科學的決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實。這樣,經常不斷地升華,使零碎的變成系統的,樸素的上升為理性的,又回到實踐中運用,在實踐中檢驗,在實踐中發展。從而,形成實踐、熟悉、總結、再實踐、再熟悉、再總結的良性循環。
人類的活動,本質上就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一個熟悉的過程。實踐和熟悉的統一,才是人類發展的根本。沒有熟悉過程的進步和積累,人類的實踐永遠是猴的實踐生存過程。沒有實踐的進步和積累,人類的熟悉只能是天上漂移的云。所以,正確對待實踐與熟悉過程中的辨證關系,才是觀看人類及自然無窮真理的前提。
曾有學者讀了《實踐論》后,感慨之余,寫了一首詩,形象的闡述了實踐與熟悉的關系,“行路要識道,道通在于行。行后要知理,理通便于行。”
【篇四:實踐論讀后感】
在高中的政治課本中就學過與實踐有關的一些理論,通過閱讀毛主席的《實踐論》,我更進一步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實踐論》是其最杰出的哲學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國革命的生死關頭,黨內卻出現了兩種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妨害著革命的發展的情況下,毛主席為了揭露這種不好的現象,從而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寫了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實踐論》中闡述了四個基本問題。第一,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第二,認識的辯證過程,即從實踐認識的過程,又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第三,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第四,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關系。我認真閱讀了毛主席的《實踐論》,深受啟發,以下是我讀完這篇文章的感悟。
實踐是認識的前提和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如果我們想知道正確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實踐一下。就如我們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嘗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聽被人講。毛主席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為了生存,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人類也在這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獲得自身的發展。無論是在什么樣的社會形態下生存,無論是什么形式的活動,都離不開人。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只有從實踐中得出的認識才是有根據的認識。正所謂“實踐出真知”,人的知識、才能歸根到底來自實踐。這并不排除接受間接經驗和學習書本知識,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無必要事事直接經驗。就每個個人的知識而言,大量是從間接經驗、書本中學來的。但一切知識就其最初來源而言,仍然是實踐。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實踐,從實踐中獲得新的認識,豐富自己,不斷增加自己的頭腦儲備。
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人的認識是從實踐中產生,又服務于實踐的。這種能夠服務于實踐的認識是一種理性認識,是人們在頭腦中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從而得出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理論是源于實踐的,只有親身投入實踐,才能獲得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任何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否則是沒有辦法解決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親自去實踐,但我們可以借助前人的優秀理論成果來指導自己的實踐。但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理論,因為只有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我們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否則,我們就會被引向歧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感性認識達到的理性認識是否具有科學性,是否能成為真理,判定認識或理論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需要把它放回到實踐中去檢驗,看是否符合預定的目的。如果預定的理論在同一實踐過程中變為事實,這種理論就會成為客觀真理,這個認識的過程也就隨之完成了;如果這種理論經過實踐檢驗與客觀現實不符合,則還需要繼續認識,不斷糾正錯誤認識,最終獲得真理性認識。毛澤東的軍事思想,如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就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空談一陣,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末,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
【篇七:《實踐論》讀后感】
《實踐論》一文是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1937年7月的論文著作。現收集于《毛澤東選集》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文章。
時值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革命戰爭即將到來。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于1937年7月毛澤東寫了《實踐論》這篇文章。毛澤東曾以這篇文章的觀點在延安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演講,目的在于揭露輕視實踐的教條主義觀點,教育披著馬克思主義迷惑廣大群眾的同志,使他們理論聯系到具體的革命實踐中來。
《實踐論》以認識和實踐即“知”與“行”的辯證關系為中心全面系統地闡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具體地論述了實踐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首先,文章闡明了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及實踐在認識地位中的地位。指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社會實踐,不限于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藝術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人所參與的。所以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位,認為人的實踐一點也離不開、排斥一切否認實踐的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并且,“無論從認識的源泉,認識的發展動力,還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實踐活動。”總之,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其次,文章闡述了認識的發展過程,指出認識過程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和由理論到實踐兩次飛躍。實現兩次飛躍之后,認識運動“既完成了,又沒有完成”,因為認識的發展過程是無限的,是階段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再次,闡述了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強調絕對真理是有的,但它存在于相對真理之中,離開相對真理的絕對真理是不存在的。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并著重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開辟和認識真理的道路。”提出了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任務,指出“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爭,包括了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的任務”。
此外,文章還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通過實踐來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
《實踐論》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觀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進變化,分清事物彼此間的區別聯系,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循環往復,不斷加深對事物的認識。具體地說就是在對任何事情沒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結論。
在應對、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屬性,盡可能多地從不同側面觀察事物的特性,詳細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從感性上對其進行整體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觀察事物的內在屬性,探尋事物的內在屬性,盡可能地多舉事物內在特性之間的各個要素。任何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相結合作用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內因是其根本性的東西。我們在認識事物發展的時候,不僅要分清事物發展所處的階段、地位,運用普遍的、聯系的、全面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之。對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上升到事物內部特性的認識,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認識論實踐的第一次飛躍。
在實現實踐論第一次飛躍之后,我們應該將實踐認識理論返回的實踐中去,接受實踐的考驗,進一步去指導實踐。我們學習、認識、觀察事物過程就是理論聯系指導實踐的過程。我們學習別人的正確的東西,用之來指導我們的實踐,反之,我們在實踐的同時也檢驗了別人理論的正確與否?重復往返,不斷深入。正確的理論不斷指導我們的生活實踐,影響著整個人類社會的認識和發展。
在認識的過程中,理性認識還依賴于感性認識,我們必需堅持反對“唯理論”即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經驗是靠不住的。“經驗論”錯誤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觀外界的真實反映,這兩種認識錯誤多我們都是不利的。而認識有待于深化認識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體,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規律性,這就需要我們用腦子思考,將豐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正如《實踐論》所述的,認識與實踐是相互統一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本質規定。我們在生活、學習實踐中要用到這一原理,必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言之有物,不說空話。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全面貫徹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路線。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首先要認識自我。只有“認識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上帝安排給我們的任務,這過程中我們要堅持認識與實踐的統一。因為此兩者是相互依賴,彼此制約的。我們認識世界就是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需正確地認識世界。這需要我們提高自己觀察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實踐能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勿犯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能人云亦云。
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改造自己進而認識和改造世界,包括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我們要在實踐中堅持和發展真理,當然真理是相對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做到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必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做到堅持和發展的統一。只有創新,才能不斷發展,創新又是堅持和繼承為前提的。把繼承和創新統一起來,理論才能真正順應時代和實踐的呼喚,體現于時俱進的要求。
《實踐論》是一篇杰出的具有創造性的貢獻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既豐富和發展了《反對本本主義》關于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想。深刻地闡明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中實事求是的基本觀點,科學地解決了幾千年來中國哲學史上爭論不休的行、知問題,為中國哲學的發展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它與《矛盾論》等為我們黨確立了科學的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為延安整風作了理論準備,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我們必需應該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并不斷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面落實行動,用知識武裝自己,在實踐中檢驗自己。注重理論實踐創新,激發自己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實踐的激情,不斷拓展自己的新視野。不斷探索科學真理,弘揚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做到看清對象,有的放矢,對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理想付諸行動。不斷提高認識和實踐的素質的能力,爭取做有為的青年,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篇八:《實踐論》讀后感】
在中國共產黨內,曾經有一部分教條主義的人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這個真理,而只生吞活剝馬克思主義書籍中的只言片語,去嚇唬人們。還有另一部分經驗主義的人長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斷經驗,不了解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重要性,看不見革命的全局,雖然也是辛苦地——但卻是盲目地在工作。這兩類人的錯誤思想,特別是教條主義思想,曾經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國革命受了極大的損失,而教條主義者卻是披著馬克思主義的外衣迷惑了廣大的同志。毛澤東的《實踐論》,是為了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去揭露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這些主觀主義的錯誤而寫的。因為重點是揭露看輕實踐的教條主義這種主觀主義,故題為《實踐論》。毛澤東曾以這篇論文的觀點在延安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作過講演。
辨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排斥一切否認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列寧這樣說過:“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鄧小平同志曾經也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通過對《實踐論》的研讀,我聯想到其實自己對部門的管理,特別是對干事的培養以及干事們平時的表現是和社會發展中所應遵循的規律事是一樣的,即認識和實踐
其實在開始管理一個部門的時候也犯過很多的錯誤,比如會只看到干事的表面,而沒有真正的去了解每一個人,只是對他們有了一個感性的認識,而沒有上升到理性上去。只是以他們的外表和平時做事情去看待他們,沒有真正的去了解每個人,去發現每個干事優秀的方面,精彩的方面。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人們的認識,不論對于自然界方面,對于社會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的過程,第一步,是開始接觸外界事情,屬于感覺的階段。第二步,是綜合感覺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屬于概念、判斷和推理的階段。只有感覺的材料十分豐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實際(不是錯覺),才能根據這樣的材料造出正確的概念和論理。
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通過心智的逐漸成熟和對辯證唯物認識論的逐步了解,我不斷的調整對部門的管理策略,同時也調整自己的狀態,嘗試著很多的方案,不合適的逐步該進,合適的留下來,逐步的完善,以得到一個更適合對我們部門干事的培養以及管理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干事們真正做到打成一片,到了什么都說的地步,我才逐漸的了解到每個人的專長和優秀的方面,知道了每個人的精彩,這樣也方便了我對干事的管理與培養。同時在對培養與管理方案的逐漸完善的過程中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我們不怕錯誤,每個錯誤過后,我們會一起找出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那樣我們才有了逐步的完善,同時在那個過程中,大家也做到了互相了解,增強之間的友誼,也增強了部門的凝聚力。可謂是一舉多得的。這樣我才了解到原來實踐是這么重要與有效。
在部門干事平常的做事與自我鍛煉中我更加認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在平時的發言和做事中,有些干事是因為害怕自己做不好,怕丟臉,而不敢去做,不敢去發言;而另一些人是因為感覺什么都會了,自己的心理素質已經很好了,并不需要那樣的機會去鍛煉。但是我現在卻發現這兩種人在部門一年卻并沒有學到什么東西,也并沒有成長多少。但是那些原來有些膽小和不自信的,平時注重自己的鍛煉,雖然平時做事和發言中也鬧了很多的笑話,做了很多的錯事,但是他們卻一再的堅持,不放過每次可以提升自己哦機會,鍛煉自己。現在他們已經很成熟了,發言的時候也可以侃侃而談了。
其中一些人因為害怕而不敢去實踐,錯過了驗證一些事情的機會。在認識的過程中,他們就錯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對外界事物的接觸,怎么能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高度哪。還有一些人犯了經驗主義錯誤,以為自己已經可以了,不用再去實踐,可是真正付諸實踐的時候,又會是另一種光景。庸俗的事務主義家不是這樣,他們尊重經驗而看輕理論,更看輕實踐因而不能通觀客觀過程的全體,缺乏明確的方針,沒有遠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見。斯大林說得好:“理論若不和實踐聯系起來,就會變成無對象的理論,同樣,實踐若不以革命理論為指南,就會變成盲目的實踐。”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想要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我的另一些干事在平時的在工作和發言中就不怕出錯,出丑,很注意鍛煉自己,也懂的很多事都付諸實踐,同時在平時中我也會給他們很多機會,不在乎他們犯太多的錯誤,希望他們能夠真正在一次次的實踐中,在一次次的錯誤中學到東西,希望他們能夠真正的成長,我想我也是遵循了實踐的科學規律的。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通過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即對實踐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才能都更好的成長。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致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這就是我對實踐論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