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給孩子聽的三個睡前小故事,值得家長們教會孩子們里面的道理
伍元頭與拾元頭
劉生是個孝子,常年在外跑單幫,賺了錢每月總要寄上二十元給家里老父母。后來,他結婚討了家婆,家婆是個兇人,劉生賺的都要歸她管。她把劉生給父母的錢減少到伍元,而貼給自己父母的錢是每月拾元。劉生不滿,但又懼怕家婆,不敢發作。 半年后,家婆有喜,寫信催劉生早點回家。劉生接信,只當無事,仍舊做他的生意,家婆臨產了,接連寫了好幾封信,劉生仍不回家。直到家婆生了個大胖兒子,寫信告訴他時,劉生才匆匆回家。家婆見后,十分氣憤,責問他為啥不早點回來。劉生說:"你生了個伍元頭有啥稀奇,要是生了個拾元頭我早回家了。"家婆聽了不明白是啥意思。劉生說:"你爺娘生了你個囡,每月好得拾元,你生了個兒子,今后我只能拿伍元,現在起勁點啥呢?”家婆聽了,很慚愧,從此以后,她十分孝敬公婆。
、撻秧田
金壇縣楊角圩,每到農歷六月初四這天,在水田里栽秧的人特別愛熱鬧。這天,不管男女老少,誰都可以撈起秧田里的泥巴作"兵器",參與一場叫"撻秧田"的游戲。這個風俗,相傳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
有一次,襄王劉官芳奉忠王李秀成之命,到保陽打聽清兵軍情,不料,被守敵戈登軍發覺,劉官芳寡不敵眾,退至金壇楊角圩時,后面的追兵快到,又無避身之處,情況十分危急。
正在田里的老百姓見跑來一個氣喘吁吁的陌生人,不知出了什么事,一個個停下泥手抬頭張望。劉官芳急中生智,一步跨到秧田里,對百姓說:"我是太平軍李秀成的部下,戈登軍正在身后追殺,快幫我設法躲避!"說著,他抓起一把稀泥就往自己的臉上和身上抹,有個聰明的百姓一看,頓時明白過來,對周圍人說:"快,我們大家也學他的樣子,都用泥巴把自己身上、臉上糊起來。"于是大家捧起泥巴,你往我身上撻一團,我朝你臉上抹一把,撻著撻著,個個成了"三花臉",誰也分不清了。
不多時,追兵到了,朝田里一望,見許多百姓嘻嘻哈哈撻泥巴,鬧成一團,水田里泥漿飛濺,他們怕弄臟了自己的衣服,都不愿近前。領頭的家伙想:那軍探被追殺得跑還來不及吶,決不敢在我們眼皮底下和這堆人逗鬧的,于是把刀朝前一指,頭也不回地往前追去。追兵走后,劉官芳向百姓一跪,感激眾百姓相救之恩。
此后,六月初四"撻秧田"竟成了習俗。
三個瞌睡蟲
從前有三個兄弟,都是睡覺包,黑夜睡、白天睡、坐著睡、走著睡、端起飯碗能打三個盹。
這天,他們一起外出住店,躺在炕上就睡著了。誰知炕上有臭蟲,對他們一陣狠咬。老大覺得癢,就使勁撓大腿,卻越撓越癢,直到撓出血來,他才發現撓的是老二的腿。再說老二在睡夢中給撓醒了,覺得腿火燒火燎,他伸手一摸,怎么濕了?他便推了老三一下,說:“快撒尿去!”老三啊了一聲,問:“我尿了?”老二說:“都尿到我腿上了!”于是老三提著褲子出門就尿。這時外頭正下雨,老三站了半天,聽著雨聲還以為自己一直沒尿完。等雨停了,他已經站著睡著了。
這時,只聽店家喊:“有賊!”老三才醒來發現自己被當成賊了。于是他回屋喊老大老二一起逃跑。三個人跑到大門發現門已經上了鎖,卻見門旁有個狗洞,結果三個人一起上,卡住了。于是,這么卡著卡著,三個人又睡著了。
這時,老板發現他們了,喊來伙計一陣揍。三個人在夢里聽見“噼噼啪啪”的聲音,說:“聽,院子里有人挨打,還好我們跑得快。管他呢,咱睡咱的覺。”于是又昏昏沉沉睡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