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家族:“一門三院士”-視野
梁啟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匡國濟世上施展雄才大略的同時,還十分注重對子女慈父般的培養(yǎng)教育。他淵博的學識和健康向上的思想也潤澤在子女身上,締造了滿門才俊。
家學深厚
2006年1月20日,梁啟超最小的兒子,現(xiàn)已82歲高齡的梁思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是父親的做人與處事思想對我們晚輩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梁啟超所育的9個子女中有7人曾到國外求學或工作,學成歸來并相繼成為著名的學者或?qū)<?。其中梁思成從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立下汗馬功勞;梁思永為中國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考古人才的培養(yǎng)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都當選為第一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思禮先后領(lǐng)導和參加了多種導彈和運載火箭的控制系統(tǒng)研制試驗,1987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一門三院士”這在中國科技史上前無古人。梁家一門四杰,比起古代蘇軾家族的“一門三進士”可謂更勝一籌。他的兒孫輩子嗣繁衍,日益昌盛,輩輩發(fā)揚著梁氏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當年廣東鄉(xiāng)試主考官李端十分賞識梁啟超的才華,將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許配給梁啟超。梁啟超與夫人李惠仙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夫妻一生,倆人只吵了一回架,梁啟超卻仍為此自責不已。
對王桂荃夫人,梁啟超像對結(jié)發(fā)夫人李惠仙一樣尊重。他曾對長女梁思順說:“她也是咱們家的頂梁柱,缺她不可。無論是李惠仙或王桂荃所生的梁家子女,對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厚而真摯,子女們管李惠仙叫媽,管王桂荃叫娘。
梁思成后來想起少年時候的一件事時說,有一次他考試考砸了,成績十分不理想,生母李惠仙一氣之下,用鐵絲線抽他。當時把王桂荃嚇懵了,她把梁思成摟在懷里死死護著,任憑鐵絲線的抽打而無怨言。事過之后,王桂荃拉著梁思成小手,摸著他的頭,千叮嚀萬囑咐地教育他說:“要好好讀書,用心做人,別讓你媽生氣。”
在李惠仙、梁啟超辭世后,王桂荃成了9個孩子的精神支柱。在這之后的艱苦歲月里,王桂荃一人照顧全家老小,梁家這一代的孩子們,從王桂荃身上學到最多的是勤奮。
梁啟超家族是名門文化的代表。每當我們憶起梁啟超繼而談到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院士時,心中總是為梁啟超“家學”的濃厚底蘊及對兒女的成功教育而嘆服。
教育有方
梁啟超對9個子女的教育,可以說是家庭教育方面尤為成功的典型范例。孩子們年幼時,他就讓孩子們圍坐在小圓桌旁,他就像說書一樣,一邊與孩子們聲情并茂地聊天說話,一邊繪聲繪色地講古論今,其核心都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他通過面對面的談話,在傳遞著他對孩子們的情愛之時,也和他們熱烈地討論國家大事、人生哲學以及治學的態(tài)度和做學問的方法。共同訴說著生活中的苦悶與歡樂,悲哀與幸福,并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
梁啟超說過:“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意思是說人小時候的教育會影響人的一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子女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梁啟超認為教子之道還要貫穿“嚴”和“愛”兩個字。“嚴”出于理智,“愛”則出于情感,二者缺一不可。在子女的學習和做人方面要“嚴”字當頭;在孩子生活上要以“愛”相扶。有一回,二兒子思永和一位小朋友互不相讓,并扭打起來。雖然是那位小朋友的過錯,但梁啟超仍嚴厲地批評了思永,并提出三個問題讓思永反思:一是有沒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樣與對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這類事應該怎么處理?在思永給出了滿意回答后,梁啟超才讓思永吃午飯。之后,親自帶著思永前往對方家中向小朋友道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梁啟超在教子生涯中,極為推崇趣味教育。他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樂趣,才有價值。”他鼓勵孩子“一旦對某一方面感興趣,那么,你會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霞飛虹,如新荷吐綠……”。1927年8月,他的次女思莊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已學習一年,當該選學具體的專業(yè)時,梁啟超考慮到現(xiàn)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建議她學這門專業(yè)。出于對父親的尊重,她不好意思拒絕父親的建議,思莊選擇了生物學。但由于種種原因,始終無法引起思莊對生物學的興趣,她為此苦惱萬分,她向大哥思成說了這件事。梁啟超知道后,后悔不已,并深為當初的前進,戰(zhàn)勝艱難險阻,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他還教導說:“切不可驕傲自滿,也不可怯弱自餒,要盡自己能力去做,對社會或多或少總會有所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他告誡已到美國留學三年的思成:“擠出一部分時間學些常識性東西,特別是文學,或人文科學,稍稍多用點工夫,就能有大的收獲。我深怕你因所學太專一門的緣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過于單調(diào),則容易生厭倦心引導不安,急忙給思莊寫信。在父親的重新引導下,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
在如何指導子女做學問上,梁啟超給孩子們反復強調(diào)的是學習要“求理解得真知”,不要“死記硬背過后就忘”,他還強調(diào)學習要勞逸結(jié)合,“多做游戲多運動”。長子思成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各科成績十分優(yōu)秀,業(yè)余愛好極其廣泛,是清華大學銅管樂隊的隊長,還在全校運動會上獲得過跳高第一名的佳績。
當孩子們在學業(yè)遇到困難時,梁啟超總是循循善誘,精心引導。他告訴子女們只有勇敢理,厭倦一生即成苦惱之事,這是厭學之根源所在。他還告訴思成:“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循環(huán)往復的堅持下去必有好處,這是爹爹苦口良言。”
梁啟超還注重聘請家庭教師培養(yǎng)子女。1924年以后,梁啟超的四子思達、三女思懿、四女思寧漸漸長大,而他們的哥哥姐姐思順、思成、思永、思莊、思忠則已先后出國留學,只有他們生活在父親身邊。為了盡快提高子女們的國學、史學知識,從1927年下半年起,梁啟超就聘請他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來做家庭教師,在家中手把手的進行輔導,課程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宋詞,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并且還要背誦。每周寫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筆抄寫工整。史學方面,從古代至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經(jīng)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兄妹幾人國學、史學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理論研究日益精進。
梁啟超教導孩子們“莫問收獲,但求耕耘”。梁思禮就是在只求耕耘中樹立起較強的獨立意識,在國外學習,不獨立就沒法活下去,所以他在1941年出國以后,就一直是獨立生活的,自己為自己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掙錢養(yǎng)活自己。他一直實踐著“莫問收獲,但求耕耘”的諾言。按照他母親的話說就是好好學習,長大了應該像你父親學習,將來要為國家作出貢獻。在美國,梁思禮主修無線電,后來又學自動控制,獲得了碩士及博士學位。
梁家對學術(shù)貢獻極為重視,這不僅在于其學術(shù)成就本身,也在于他們的文化體驗和人生價值取向。梁家是一個和睦、幸福的文化大家庭,既講究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又有當今現(xiàn)代色彩。梁啟超既是家長、父親,更是兒女們的朋友和導師。他的政治熱望與人文取向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
梁啟超名楊四海,官居要職,曾做過司法總長、財政總長一類大官,但他為官清廉,樂善好施,他教育子女“不求做大官,唯求做大事,做實事”,要他們牢記孟子的教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梁氏家族之后人循此而行,居官者皆清廉,治學者皆嚴謹,為人師表,皆成楷模。一門四杰,譜寫了中國家庭教育史上的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