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炅,做錯了但可以被理解-人物
從18歲開始,何炅就與北京外國語大學產生了聯系。這種關系,維持了23年。未料想,在不惑之際,丟了名聲。
湖南衛視“一哥”,用這種方式結束神圣的教書生涯,有點令人惋惜。
編制是編制,工資是工資。工資雖已返還,但占了那個坑,就是吃空餉。原因可能就是這樣:何炅因為工作太忙,想辦個“停薪留職”,但是學校又不想丟了這個富礦,于是就給發了工資。按規定,“停薪留職”合同有效期一般不超過兩年,何炅估計真的會超年限,就把工資返還。校方還是不甘心,便又繼續與何炅溝通,想讓對方在意識形態上幫點忙。弄來弄去,最后被舉報“吃空餉”。一被舉報,就宣布辭職——從職業道德上來說,其實就是承認錯了。雖然做錯了,但是,可以理解。
何炅不差錢,但除了錢,還有對學校的感情。這事繞不過去。
在娛樂事業發達,解約現象滿天飛的今天,我們很難理解生在紅旗下的那一代,是怎樣想的。更甚至說,我們口口聲聲稱世界是我們的,但無法忽視的是——世界是我們的,但是我們是長輩的。于是,我們就能見到這樣的現象。鄧超曾為失去進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機會,而絕望買醉;葛優錢再多,其工作單位永遠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吳秀波就算一年演很多劇,依舊在中國鐵路文工團上班……這些事,看起來很怪,但它就是真真實實存在。
很多人在打拼累了的時候,就會去尋找原點。回校育人,是這個行業最俗套也是最常見的原點。于何炅來說,估計也有這種想法。說到底,還是內心的保守意識及戀舊情結在作怪。
何炅成為了自由人后,在微博上說了這樣一句話:“不在編也會為母校繼續盡心盡責,我永遠是北外人!”
不管怎樣,愛過,并且繼續愛著,不鬧掰,挺好。
一個人不怕做錯事,就怕做錯了不敢承擔。面對舉報,何炅沒有逃避,而是選擇了承擔。這種敢于承擔、勇于負責的精神足以體現其人格魅力。另外,出于對學校的熱愛,何炅無奈選擇辭職之后,稱自己永遠是北外人。樹高千丈,不忘根本,一個如今名利雙豐收的成功者還對母校有這樣的歸屬感,這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