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文苑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典名言出自《金剛經》。當年,五祖弘忍大師給六祖慧能講解《金剛經》時,六祖慧能正是聽到這句經文而頓悟成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即不論處于何境,此心皆能無所執著,而自然生起。也就是說,前念不生,后念不滅。還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來者不拒,去者不求;拿得起,放得下;上得去,下得來。更詩意的表述就是如明朝洪應明在《菜根譚》中寫到的那樣:“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因為對個人的寵辱和去留不執著,因此可以悠閑自在地隨心觀看庭院中的花開花落和天邊浮云的隨風聚散。佛教為何要告誡眾人無所執著呢?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說,世間的一切物質和現象都是空幻不實的,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實相者則是非相。因此,應放棄對現實世間的執著和眷戀,以呵護心靈的清凈和寧靜。而心靜乾坤大,欲少智慧多,可見,佛教強調放棄妄執的目的正是為了增長智慧,絕不是有些人認為的悲觀或消極。事實上,《金剛經》通篇討論的也正是空的智慧。
俗話說,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但認真地想一想,那些俗世凡人所看重的職位權力、頭銜名譽、物質利益等,真的是難以拋棄嗎?古羅馬宮廷大臣塞內加給我們作了非常有力的回答:“我把命運女神賜予我的一切——金錢、官位、權勢都擱置在一個地方,可以讓她隨時拿回去而不干擾我。我同它們之間保持很寬的距離,這樣,她只是把它們取走,而不是從我身上強行剝走。”如此看來,對于一切的身外物,不是不能舍棄,只是有些人不愿舍棄而已。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愁,因風皺面。一個人如果懂得把雪掃除,把風避開,定能時常呈現青山綠水般的人生景致。宋朝的慧開說得妙:“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才是智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