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辛棄疾的名句
宋代,是我國古代詩詞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宋詞,代表了宋代成就最高的文學形式,在那個時代,誕生了不勝枚舉的詞人,如歐陽修、晏殊、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等,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樣一位詞人,他是“豪放派”詞人,他被后人稱為“人中之龍,詞中之杰”,與蘇軾并稱“蘇辛”,他就是——辛棄疾。
今天,我們盤點一下辛棄疾為后世留下的經典名句。
【第1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丑奴兒》
【第2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
【第3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
【第4句】:君如無我,問君懷抱向誰開。——《水調歌頭》
【第5句】:何以簫聲默,默聲簫以何? 多情深許幾,幾許深情多。——《菩薩蠻》
【第6句】: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鷓鴣天》
【第7句】:人間不識精誠苦,貪看青青舞。——《虞美人》
【第8句】:將軍百戰身名裂。 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賀新郎》
【第9句】: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 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
【第10句】: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賀新郎》
【第11句】: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玉樓春》
【第12句】: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第13句】: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
【第14句】: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摸魚兒》
【第15句】: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摸魚兒》
【第16句】: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摸魚兒》
【第17句】: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水龍吟》
【第18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水龍吟》
【第19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永遇樂》
【第20句】: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鷓鴣天》
【第21句】: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南鄉子》
【第22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南鄉子》
【第23句】:縱橫千百度,彈指一揮間。——《青玉案》
【第24句】: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清平樂》
【第25句】:剩水殘山無態度,被疏梅、料理成風月。——《賀新郎》
【第26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菩薩蠻》
【第27句】:蝴蝶不傳千里夢,子規叫斷三更月。——《滿江紅》
【第28句】:但使情親千里近,須信。無情對面是山河。——《定風波》
【第29句】:書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風流。——《鷓鴣天》
【第30句】:無情最是江頭柳,長條折盡還依舊。——《菩薩蠻》
名句求對:東風夜放花千樹。(辛棄疾《青玉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南暖日擺桃萬棵。西涼月影飄百葉,北寒時出香十村。
你認為辛棄疾最好的一句詞是哪句
讀辛詞,只覺句句都好。詞章到此,至矣盡矣,已證得清凈法身。
讀辛詞,像讀朋友的詞。每當心領神會之時,常常感覺是為我而寫。
一部集子,一首詩詞,就是那個作者的世界。
辛公的詩詞世界,有一種熱鬧中的寂寞,群居中的孤獨。閑花落空,盡日無人,高霞孤映,明月獨舉,這樣一種意境,難以名之,姑且稱之為“落寞”吧。
(圖:任伯年畫)
他給兒孫寫家信,都是幽冷荒遠與奇崛凌厲兼具,同時那種遺情單緒與孤行靜寄,實有獨往冥游在寥廓之外的境界:
“萬事云煙忽過,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納,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兒曹以家事付之》
他的詞,即便是在群眾歡笑之中,朋輩杯酒高喧之際,都常如登高四望,但見蒼茫大野,荒墟廢垅,悵坐孑孑,不能自解。那年,是淳熙己亥,他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杯盤狼藉之余,他唱到: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摸魚兒》
平常,人都是按社會的價值觀在生命上劃來劃去,像裁紙刀。辛公不是。他是真的夸父追日,徒勞的追趕夕陽;晴雯補裘,力盡而止,精衛銜石,志存填海,他把所有的零星感情都總匯在詞,再不需要掩藏的余地。
龔定庵的詩,“來何洶涌須揮劍,去尚纏綿可付蕭”。辛公的詞章,就是心聲的蕭與劍。他大概是感覺到同世已無知音了吧,所以他寫詞,將心事講給以后的千秋萬代聽。
深切的孤獨,是一種全世界、全人類都被你驅趕而走的感覺。
這種孤獨,是世間大地被狂風吹的干干凈凈,你只是目送著雨云的背影,無悲無喜,又不是靈枯心死。人類的情感在偏至時,就狀況而言,一般都無二致。
但是,辛公的孤獨,比江湖清客式自傷身世的病吟、士大夫式哀嘆不遇的郁悶、文人才子式兒女私情有缺的自憐不同,猶如層冰之于積水,性質可能類似,但是底色不同。
(圖:山東濟南辛棄疾紀念館)
辛公的內里是感懷天下蒼生的冷峻,萬恨千情,千情萬恨,同向秋風各自鳴。像《沁園春·老子平生》,論文章技法出其不意,善用偏師,論情感泫然流涕無關己身,悲天憫人但不是號天泣地,年幼之時讀來就為之感動:
“老子平生,笑盡人間,兒女怨恩。 況白頭能幾,定應獨往,青云得意,見說長存。 抖擻衣冠,憐渠無恙,合掛當年神武門。 都如夢,算能爭幾許,雞曉鐘昏。 此心無 有新冤。況抱甕年來自灌園。 但凄涼顧影,頻悲往事,殷勤對佛,欲問前因。 卻怕青山,也妨賢路,休斗尊前見在身。 山中友,試高吟楚些,重與招魂”。
兩宋詞人,多以為蘇、辛、陸一改靡靡。可是,究其竟,蘇軾,到底還只是一介書生;陸放翁,何嘗不是只是紙上談兵咄咄書空?他們都是豪杰,但是到底有裝扮,有涂抹,有“作”詞的做作在。我對他們,有敬意,有體貼,但乏知感,因為不契入,情感上有隔,說不中我的心里來。這是個人經歷上原因。
詞至于辛,始有日常生活的辛辣之味,始有男子漢的威武氣息,始有感國救民的興亡悲愿之慨,還有那種難以抑制的孤獨汩汩。
所以他要寫詞。道道相通,他要借詞說話。
我讀辛詞,從未讀出豪邁的應和,只會讀出感傷來。幾句句好,幾字字感傷。
“倦色風雅清蘭幽,幽蘭清雅風色倦。 香魂冷影舞,舞影冷魂香。 何以簫聲默,默聲簫以何? 多情深許幾,幾許深情多”,這是他撐持全集的本色情感。兩宋詞人,我總以為辛公的心靈是被傷的最深的。他的一生,按世俗觀念,其實并沒有遭受過特別的磨難,甚至還可能是詩酒風流豪奢極欲的,但是悲劇的本質本來就不是身世的磨難,而是生命意志與命運搖擺之間的斷裂撕扯。這種內心的時刻煎熬可能有甚于肉身的凌遲。
讀辛集,常想,人時會盡,人世太長,他在中間,只手想扭轉日月運轉,一肩擔盡古今愁,真應該休息。
2024,5,17,臨午閑敲
勉力堅持每天都寫三五篇文史八卦、生活隨感、時政看法、影視評論等。關注、點贊,還有留言,我都視為最大的鼓勵和支持,感謝!
如何讀懂辛棄疾的《菩薩蠻》
好玩的國學回答的問題,既好玩,又有知識含量。
辛棄疾:殺敵殺敵殺敵!不如歸去!
宋朝詞人中的大英雄,是宋朝大英雄中的大詞人。能將這二者集于一身的,唯辛棄疾一人而已。所以,他是人中之雄,詞中之龍。
他年幼時隨著爺爺在金人占領區偷偷勘察地形,為光復做準備。他成年后帶著一腔報國熱情,帶著高超的謀略與才情,帶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壯志,回歸祖國,并在千軍萬馬之中,帶五十兄弟,獨闖敵營,帶回叛徒張安國,書寫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跡。
他精通軍事,心懷收復中原之志,向朝廷進獻《美芹十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換來的卻是朝廷主和派的嫉妒與打擊,無奈隱居,假裝不問世事,實際上,失意英雄心中充滿了彷徨與苦悶。于是寫下充滿激憤與失望的詞。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看完這些,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
辛棄疾是不世出的英雄。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流淚,無非兩種。一種是為國家民族沉淪而下淚;一種是英雄失意報國無門之淚。其他,英雄無淚。
在這首詞中,這兩種淚匯到一處,深沉地體現了辛棄疾的悲憤。但英雄畢竟是英雄,在生命終結之前,他不會放棄,永遠保持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夢想,永遠保持著蘇東坡般“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氣。
我們來看這首詞: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里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中國文字是有味道的文字,是自帶意境的文字。郁孤臺,本身就包含了寂寞獨孤的意味。要是郁孤臺叫逍遙臺,叫快活臺,則辛棄疾不會在詞的開頭,就用了郁孤臺的名字。因為,郁孤臺對大宋來說,既是恥辱之地,因為宋朝軍隊曾經在此被金人大敗,這是充滿意味深長的恥辱的暗示之地。
上文說過,辛棄疾的流淚肯定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命運而流。他感嘆宋朝國運衰落,憤恨金兵的猖狂,于是才有了“中間多少行人淚”的悲憤之詞。詞人喜歡用流水來描繪愁思。所以,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說,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此處,辛棄疾同樣是這種用法。
辛棄疾是壯烈的愛國者,以至于他在臨死前都大叫三聲,殺敵!殺敵!殺敵!面對中原失陷的局面,辛棄疾遠望中原,但是故國還在敵人的鐵蹄之下。所以,辛棄疾說,“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表面上說長安被群山遮蔽,但實際上是暗示祖國的淪陷。類似于李白的“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但要是辛棄疾一直沉淪下去,他就不是那個詞中之龍了。辛棄疾畢竟是同蘇東坡齊名的豪放派大師。在詞的下闕,辛棄疾進入了豪放的模式。雖然青山遮住了長安,但是阻擋不住流水的力量。“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情緒轉向昂揚向上。
但辛棄疾的風格,就是一頓三挫,極盡深婉之妙。在詞的最后一句,辛棄疾感嘆,“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懂得這句話,就懂得了辛棄疾這首詞的妙處。開頭是深沉哀痛的,最后用江晚的暮色,來體現自己的情感。我們知道,當夕陽西下,暮色四合的時候,人的情緒就會變得哀怨。如果在暮色四合的時候,聽到鷓鴣的不如歸去的叫聲,就更加哀怨了。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表面上是寫鷓鴣的叫聲,其實何嘗不是辛棄疾一生的追求呢?
辛棄疾的一生,就是夢想回到北方的一生,就是夢想跨上戰馬橫戈四方收復中原的一生。在所有的夢想之路都被堵死的時候,辛棄疾,這個偉大的民族英雄,真正進入了末路。所以,這首詞是如此的傷悲,這也是英雄無路的悲嘆啊!
魯迅先生的名句你記得多少
魯迅妙語名言
【第1句】: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第6句】: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
【第7句】: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
【第8句】: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未曾闊氣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實是毫無情面的東西,它能將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貪安穩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顧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時間就是性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無論大小,倘無恒心,是很不好的。
?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總比禁止別人來的難。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第21句】:懷疑并不是缺點。總是疑,而并不下斷語,這才是缺點。
【第22句】:糾纏如毒蛇,執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頹廢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總是一木一石疊起來,我們何嘗做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第24句】:寧可與敵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著輕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輕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
【第26句】:唯獨革命家,無論他生或死,都能給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總需研究,才會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會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我自己。
?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遠,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第33句】: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錢所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第36句】: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第37句】: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
【第39句】:中國雖發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
【第40句】:即使艱難,也還要做;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冷笑家的贊成,是在見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們中國人對于不是自己的東西,或者將不為自己所有的東西,總要破壞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產生之前,應該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長的民眾。——譬如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沒有土,便沒有花木了;所以土實在較花木還重要。
【第43句】:以人為鑒,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夠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誼是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
南宋除了辛棄疾,還有哪些厲害的文人
還有理學家朱熙
如何評價辛棄疾的詞作
辛棄疾(一一四O年一一二0七)年,原名坦夫,后改字幼安,自謂人生在世,當以力田為先,故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今山東省濟南市),他出生時北方已淪陷金人之手,少時常”登高望遠,指劃山河“。二十二歲便聚集了二千人的隊伍,匯合到耿京領導的一支起義軍,并任掌書記。
當他最初至南宋時,返回途中,驚聞耿京遇害,義軍離散,便即刻率五十余人,襲擊敵營,生擒叛將張安國。使他名重一時,懦士為之興起。宋高宗一見三嘆息,任命他為江陰簽判,此時他年方二十三歲。
他膚碩體胖,目光有棱,紅頰青眼,壯健如虎,文武雙全,生性豪爽,尚氣節,有燕趙義俠之風。每以功業自許。
辛棄疾歸依南宋后,歷官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東安撫使,行政軍事俱有力行美譽。他曾一再上書朝廷,獻《美芹十論》、《九議》表達對南北形勢和恢復中原的看法與應采取的措施。
但是,茍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延,從不圖主動戰斗,收復失地。對辛棄疾也多有猜疑,任有保留,起起落落,閑閑散散,b使他長期郁郁不得志,終了一生。
現在人們,記住辛棄疾這個歷史人物的不是他的戰績軍功,而是他在詩詞史的卓越地位以及創作的近六百多首詞作。
需要指出是辛棄疾的詞集的刊刻本,有四卷本和十二卷本兩個詞集傳世。四卷本名《稼軒詞》分甲乙丙丁四集。十二卷本稱《稼軒長短句》收詞五百七十三首,一九八五年汪賢度先生校點新版《稼軒長短句》補遺輯得五十三首,辛詞傳世之作,大抵已盡備矣。
由于辛棄疾不平凡壯烈的經歷,得益于他的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廣博的學識,旺盛的驚人創作力,文武雙全的果敢豪氣,更由于在那種無何奈何的世態環境里生出哪種無何奈何的心境,雖然這種悲憤與無奈與日俱增,可是辛棄疾畢竟是一位可敬可愛的英雄。他找到了寄托自己老大無為,壯志難酬的悲涼心情最好途徑,那就是寫詞來撫慰心靈,激勵自己。
他的六百多首詞作,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及手法風格,幾手涵蓋所有。他用長調寫激昂慷慨的胸懷,用小令抒發溫柔繾綣的情緒。他也寫山水之大樂,也寫纏綿娛悅之小情。都寫的雅潔高遠,絕少鄙俗、淫靡之音。蘇軾開創詞的境界,到了稼軒手中遂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放和拓展。
蘇詞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時空的觀念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拿此感悟使情感歸于深沉的平靜。而辛詞總是滾燙的感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失路的悲壯。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思想的堅定,構成辛詞的一大特色。
辛詞很少采用傳統詞作常見熟爛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他筆下的自然景物,多是一種奔騰不羈,不可一世的氣派,他詞中所采摭的歷史上人物,也多屬奇偉不羈,慷慨悲壯的類型。可以說,凡南宋時期能納入其他的任何文學樣式,他都寫人詞中。在詞的語言上,是最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類典籍和前人詩詞語匯,歷史典故,融化和吸收在詞間,卻大多運用恰到好處,別有風致。他的詞作不僅“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是在詞人匠心獨具表達得很自由和充分,他的詞擺脫了詞固有的羈絆和束縛,達到了繪聲繪色的自由坦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應當著力弘揚和繼承。
辛棄疾真的武功了得嗎
說起詩人辛棄疾,他也有另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武功高強甚至有點心狠手辣的大劍客。吹噓“十五好劍術”的李白肯定不是他的對手。辛棄疾在他的詞中說:“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這可不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而是一名劍客在撫劍感慨刀光劍影的往事。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府,少年時,濟南已淪入金國之手,他的祖父也在金朝為官。但辛棄疾要效忠的國家是大宋,不是大金。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攻宋,后方中原故土的宋朝遺民趁機發動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拉了一支二千余人的隊伍,加入耿京領導的山東義軍。與辛棄疾一塊加入耿京義軍的還有一名叫作義端的僧人,是辛棄疾的朋友。但這個義端突然叛變,“竊印以逃”,這事拖累了辛棄疾,耿京“大怒,欲殺棄疾”。辛棄疾淡定地說:“給我三天時間。”他料定義端必投奔金帥,“急追獲之”,一劍砍下義端的腦袋(可見辛棄疾武功與膽識都有過人之處),提回來見耿京,由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次年,即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受耿京委派,潛回南方的宋朝,拜見宋高宗,“奉表歸宋”。高宗大喜,授予辛棄疾“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之職,又封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讓辛棄疾帶委任狀潛回金國,召耿京歸宋。但辛棄疾回到山東時,卻得悉一個晴天霹靂一般的消息:耿京已被叛將張安國殺害!張安國帶著耿京人頭投奔金營去了!
這這這,如何是好?辛棄疾對眾將說:“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命?”竟率領五十名勇士,直闖敵營。其時張安國正在金營“與金將酣飲”,辛棄疾突然闖入,于混戰中生擒張安國,“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然后,辛棄疾押著張安國,一路闖關南下,抵達南宋杭州。時辛棄疾方二十三歲。
南宋人洪邁寫了一篇《稼軒記》,形容辛棄疾的神勇:“赤手領五十騎,縛取于五萬眾中,如挾狡兔。束馬銜枚,間關西走淮,至通晝夜不粒食。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關羽之勇,也不外乎如此吧。
辛棄疾南歸之后,擔任過知府、提刑使、安撫使等職,他的施政風格也帶有幾分劍客的尚俠任氣、心狠手辣,如他任湖北安撫使時,“得賊輒殺,不復窮究,奸盜屏跡”。也因此落下“好殺”之名,以致有臺諫官彈劾他“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辛棄疾少年成名,后來卻宦途多舛,也與其“好殺”的鐵腕備受爭議有關。
你認為辛棄疾寫的詩詞怎么樣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自號稼軒居士。山東濟南人。早年即組織民眾在北方抗擊金軍,后率部南下歸于南宋朝庭。他一直心懷抗金,但得不到南宋朝庭重用。一直只作地方小官,甚至有近20年賦閑在家得不到任用。致使他的抗金主張得不到實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正是他無奈的寫照。
在詞壇上,一向與蘇軾并肩,史稱蘇、辛。詞風以豪放見長,打破一切拘束,運用多種手法來表現自己的真實情感。寫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詞章。如:“郁孤臺下清江水”,“更能消幾番風雨”,“壯歲旌旗擁萬夫”,“明月別枝驚鵲”,“千古江山”等等著名篇章,一直流傳至今,耐人吟唱。
他的豪放派詞風影響了后來的陳亮、劉克莊等南宋詞人。值得一提的是,辛詞中大量運用史事和典故入詞而能作到融為一體,絲毫不見斧鑿痕跡。現存《稼軒詞》四卷共六百多首。
你最喜歡辛棄疾哪首詞?為什么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人生三境界之一呀
如何評價辛棄疾?最終的結局怎么樣
辛棄疾是整個宋朝最偉大的詩人,沒有之一!
后人稱之“豪放派”。
豪放一詞,怎么可以概括辛棄疾波瀾壯闊的詩詞世界!
他的詞,風格多樣,或慷慨激昂,或大氣磅礴,或蒼涼悲壯,或清新脫俗,或細膩溫婉……
初學辛棄疾的詞,是小學時的《清平樂》——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詞淺顯直白,頗有白居易寫詩必讓翁媼婦孺皆懂之風。?
寫的是田園風光,一家五口怡然自得,其樂融融。走的是小清新路線。??
再來一曲《西江月》,風格不變。??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寥寥數語,讓人看到了鄉村夏日夜景,明月在天,疏星亂閃,蛙聲閣閣,稻香一片。??
走著走著,落下幾點雨來,轉過彎,過了溪橋,看到了一座自己曾住過的客棧~小茅屋,就在土地廟附近的樹林邊。??
中學時,讀到的辛棄疾,真的是畫風突轉。比如《破陣子》~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又如——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哇塞,豪邁放縱,氣象恢宏。
可《青玉案》又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最有名的這句:“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據說百度一詞,由此而得。??
我最喜歡的,是辛棄疾的孩子氣。??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我被這首詞圈粉了,哈哈哈,喜歡你啊,辛公子,好想和你一起喝酒,騎馬,戍邊,打仗,月上柳梢頭,尋我千百度。
辛棄疾在北方燕趙之地長大,身上多慷慨俠義之氣。
他帶領人馬歸于南宋,渴望一展宏圖,卻壯志難酬。
他曾在江西上饒歸隱近二十年。
六十四歲時,重被啟用。
六十五歲時,任鎮江知府,登臨北固亭,一時感慨萬千,寫下千古名作《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此時,他已年老多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悲乎,壯士暮年。
開禧三年秋,他與世長辭,享年67歲。
辛棄疾一生力主抗戰,不僅才華橫溢,而且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真正的文武雙全。
有人贊美他道: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深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