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表達仁的句子是什么意思
【第1句】: “論語”中孔子論“仁”的十句話是什么
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5“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8“德不孤,必有鄰。”
9“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也?!?/p>
10“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人也?!?/p>
全出自《里仁篇第四》
【第2句】: 孔子關于他‘仁’的那一句話是什么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
《論語》里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范。
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鮮:讀xiǎn險,少。
⑤務本:務,專心致力。本,根本。
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
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疇。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后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
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與:同歟。
語氣辭,表示疑問。古注:謙退不敢質言也。
巧言令色 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注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釋:①約:窮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注釋:①好:去聲,音號。
喜愛。②惡:去聲,音wù誤。
憎恨;討厭。 茍志于仁矣 無惡也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①也?!?/p>
注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③必于是?!?/p>
注釋:①惡乎:惡,音wū烏。何;怎么。
②造次:急遽;倉卒。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不知其仁 焉用佞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弊釉唬骸把捎秘??御人以口給③,屢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注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濘。能言善辯,有口才。
③口給:言語便捷。④不知其仁: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仁者先難而后獲 可謂仁矣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眴柸?。
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注釋:①務民之義:《論語集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務:致力。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達而達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①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①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藝②。” 注釋: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藝:藝指孔子教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釋:一,藝不足以據守和依靠,所以說是游;二,游泳,習藝有游泳自如的樂趣;三,閑暇無事的時候就游憩于六藝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注釋:①弘毅:弘大強毅。 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p>
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p>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p>
注釋:①克己復禮:有不同的解釋:一,克,克制、約束;復,踐行。克制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
二,克,勝;復,返回。戰勝自己離開了禮的言行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
兩種解釋意思相近。②天下歸仁焉:有幾種解釋:一,歸是與、贊許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復禮,便會得到天下人的贊許。
二,專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復禮,天下人都會歸順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币缘谌N解釋較合理。
這里“克己復禮”的主語似不是指個人,而是泛指眾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都歸于仁了。
③目:條目。④事:從事,實行。
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②?!?/p>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弊⑨專孩俪鲩T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
【第3句】: 孔子說的仁是什么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但這不是個人處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婦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為民 造福的大仁大義;“克己復禮,仁在其中”,好象仁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但孔子說的不是一 人個人的仁,而是有權勢在手的統治者的仁,要這些人克服自己的私心欲望,遵守秩序,有步驟 地管理國家,這決不容易,自古極少數大權在手的人能做到;連孔子自己也不好意思說能做到, 只敢說自己好學,常自我反省,希望能接近仁。
孔子與“仁”的學說 孔子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國思想文化的創立者和奠基者??鬃铀枷氚_萬象,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發展的所有豐富性特征都可以從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來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為“仁學”。那么,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在《論語》一書中,“仁”字出現達109次之多,說明“仁”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那么,孔子所謂的“仁”究竟是指什么?不同場合,不同時間,針對不同主體對象,孔子所闡述的“仁”的含義是不完全一樣的,這樣一來,就給不同的價值主體在施行“仁”的過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間,任何一種學說都可以從孔子的論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論根據。 具體說來,我們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把握孔子的“仁”: 一、對待“仁”的態度。
孔子主張任何人都應該有一種為“仁”的愿望,應該誠心誠意去求“仁”,如果這樣做了,那么就會得到“仁”。達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來推動,只有主體自己的主動追求,才有可能達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認為“為仁”是某種自覺的內在情感行為,任何人是無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態度端正,就可以實現“仁”的要求??鬃訌娬{在內心的價值觀念上首先要明確對“仁” 的態度,孔子這種在內心深處對“仁”的價值追求的思想,被后來的孟子引伸為“四端說”理論。
孔子對“仁”的思想的重視,表明“仁”的思想和學說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價值核心。 二、“仁”的價值內涵。
從《論語》中孔子論“仁”來看,其價值內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鬃拥乃枷胧且婚T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之間關系的學問,是一門關注人的自身發展的學問。
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達到理想人格的問題, “仁”精神價值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已立立人,已達達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認為“仁”就是“愛人”。
從理論源頭上考察,孔子的“愛人”觀點來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皭廴恕弊鳛椤叭省钡闹匾駜群哂袕V泛的適用性,在孔子“仁”的價值內涵中,由“愛人”所推導出的一系列內容都深刻體現出孔子對一般社會民眾的關注,對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實現人際之間共同和諧發展的關切,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偉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僅如此,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永恒價值。 三、“仁”的表現方式。
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民眾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即“泛愛眾而親仁。”這首先是自我認知上的一種升華,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
“仁”作為價值主體內在精神狀態的反映,是實現理想人格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只有內心以“仁”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條件。
孔子“仁”的表現方式還體現在時時處處以人為主,以人為研究和關注的對象,一切圍繞“人”的思想行為的發展狀況為主要內容。在孔子看來,一個本質上有問題、思想上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的。
四、“仁”的實踐價值??鬃雨P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特征,他把關注的焦點投向社會,投向現實,時刻關注現實生活中如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問題。
孔子關于“仁”的學說不是純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論體系,更多的是結合具體行為方式告訴人們應該怎么做,這不是哲學意義上的實踐理性的體現,而是對一般民眾人格升華 、人性解放的終極關懷??鬃舆€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p>
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絕不做違背最高道德準則的事 ,必要的時候要不惜犧牲自己來成就這一事業。以至于“殺身成仁”成為后世一些知識分子報國捐軀的行為準則,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則的指引下奮不顧身地為國家、為民族事業而奮斗終生。
孔子思想體系中“仁”這一重要概念的內涵是極為豐富的,有內在的如何達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實現“仁”的方式方法;小到個人理 想人格的培養,大到治理國家的理想社會行為,是一個具有深刻內涵,包括個體及群體生活在內的思想和行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養體系。孔子關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適用性,這也是孔子思想的強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為后來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內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論參考,其中的某些行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為儒家人學思想中永恒的“不滅之火”。
【第4句】: 孔子認為的仁的含義是什么啊
(1)孔子提出“仁”,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和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系,穩定社會秩序。
具體來說,孔子強調的“仁”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最高準則。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是孔子給“仁”下的兩個最重要的定義。主張以愛人之心和諧社會人際關系。
(2)評價:①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有進步性;②仁即愛人,體現了一種人道主義的精神、和諧的人際關系;③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統治。
【第5句】: 孔子關于"仁"的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匾膊桓钠錁?。
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第6句】: 孔子與其弟子論仁的句子
【第1句】: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第2句】: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3句】: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第4句】: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第5句】: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第6句】: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第7句】: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第8句】: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第9句】: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第10句】: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第11句】: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第12句】: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第13句】: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第14句】: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第15句】: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第16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第17句】:子罕言利,與命與仁。
【第18句】: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19句】: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第20句】: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子曰:“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第21句】: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仞乎?”
【第22句】: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眴栔W釉唬骸爸??!狈t不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狈t推,見子夏曰:“向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
【第23句】: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第24句】: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第25句】: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弊釉唬骸笆撤虻?,衣夫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