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辭。”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辭。
【出處】唐·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意思翻譯】真是命啊,我注定象鄧攸一樣無女缺男,真是枉費啊,縱然象潘岳為亡妻寫詩悼挽。
【全詩】
《遣悲懷三首·其三》
.[唐].元稹.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辭。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全詩賞析】
如果說前兩首詩主要是“悲君”,即悲悼亡妻的話,那么第三首詩則是側重“自悲”的。詩人“自悲”者何來呢? 從詩意看,似乎一悲人生有限;二悲韋氏死后只留一女而無男(詩人以西晉的鄧攸自比,鄧攸善良而無子);三悲自己將來死后不能與韋氏同穴,而他生又不能“緣會”。不過,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且此詩旨在悼亡,也不便他訴。另一方面,如果聯系詩人當時的處境和心境,其所悲者頗多,可謂一言難盡。一句“百年都是幾多時”,蘊藏著詩人多少感慨啊! 元稹自貞元十五年(799)初仕于河中府,至元和五年(810)被貶江陵,這十余年間,升沉不定,備嘗仕途風塵之苦。因此,“平生未展眉”五個字,不單是對韋叢生前困苦生活的概括,也不啻夫子自道! 但有人指責元稹在韋氏死后納妾、續弦,而說“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感情是虛假的,也是不合適的。所謂“終夜長開眼”雖然未必真如此,但這癡語卻反映了詩人的癡情。
這組詩在藝術上頗有可取之處。首先,詩人采用白描手法,為我們勾勒出一位賢妻的形象。她出自名門而不嬌貴;身為官宦之妻而憐婢仆;家中并不富裕而樂施于人。這個藝術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三遣悲懷》感人至深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這組詩具有較典型的悲劇性,以其特有的崇高美感人。古人說:“死生亦大矣! ”一般地說,悼亡這一主題本身就具有悲劇性。但死亡本身并非都具有崇高美。而此詩中的韋叢之死則有其特殊的感人之處。其一,這位賢惠的女子之死的本身,就令人同情、哀惋。詩人把她的優良品質寫得愈充分,其死就愈令人惋惜。其二,這位才高而品佳的女子太短命,她和元稹婚后僅僅七年,就以其二十七歲的美好年華而辭世,怎能不令人倍加痛惜呢? 其三,在她短短的人生旅途中備嘗辛酸;而她死后,詩人的家境卻好了起來——“今日俸錢過十萬”。然而這一切卻享受不到了。這又怎能不令人深深地為之遺憾呢! 由于以上原因,便使這組詩滲入“悲的因素”,從而達到了“美的極致”。復次,這組詩將律詩口語化,文字通俗,詞淺情深,也是人們愛讀的一個原因。清人孫洙說:“古今悼亡詩充棟,終無能出此三首范圍者。勿以淺近忽之。”其實,“文須通俗方行遠”。“淺近”,恰恰使它贏得了更多的讀者。